白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足迹重走石壕红军路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西痤疮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10111/8578725.html

为保遵义会议佯攻重庆

年10月,中央红*主力开启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年10月,红*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在红*长征的版图上,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意义重大。不过,很多人却不知道,重庆綦江是保障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的最前哨,而中央红*过綦江则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

中央红*为何不从遵义直取赤水,而要北上綦江再掉头南下?红*战士在綦江又留下了哪些故事?前不久,我怀着景仰之情走进当时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綦江石壕镇,追寻红*长征途中在此留下的那些印记。

石壕位于重庆西南端,距綦江城区97公里,与贵州省桐梓、习水两县接壤。关于石壕,当地史志有“地介川黔,山高地险,历尽兵事”的记载。乘车从渝黔高速公路綦江安稳出口下道,再行驶近1个小时才到石壕,这里在重庆堪称“边陲之地”。

年1月7日,红*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中央决定在遵义召开中央*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为了保证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严防川*进犯,1月10日,红一*团攻占遵义城北的桐梓县城后,聂荣臻、左权等*团领导派先头部队继续北进,向新站、松坎、綦江方向推进。一师二团在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委邓华率领下,抢先攻占綦江羊角乡,扼守住渝黔交界,监视川*和贵州盐防*。

1月15日,红一*团一师二团先头部队在瑶龙山脉九龙山一带与川*刘湘二十一*模范师三旅八团三营一连相遇,并将其击溃,俘虏了20多人。红*还攻打了封建地主和团防兵盘踞的獐子岩,敌人溃逃。红*先头部队派出宣传队到羊角、观音桥、九盘子、鱼孔塘等地,写标语、发传单,宣传共产*和红*的*策。

据当地老人讲,当时红*先头部队多数住在大垭口一带,用小树、谷草搭盖小棚,三五个人住一处,*委邓华等团部人员住在枫香树的农民家中。

遵义会议召开后,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1月21日,红一*团多人在周恩来、董必武及*团参谋长左权、*治部主任朱瑞等率领下,从贵州松坎出发,经箭头垭,于21日下午到达綦江石壕镇。1月22日凌晨,红一*团从石壕出发经高石坎、梨园坝向贵州温水、良村、东隍等地进*,随后便是“一渡赤水”。

周恩来等领导在此运筹帷幄

重寻石壕红*足迹,石壕镇中心小学不可不去。红一*团曾在这里设立指挥部,周恩来、董必武等红*高级指挥员在此运筹帷幄。

进入石壕镇中心小学,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全校师生人人能讲红*长征故事;校园内还办起了红*长征图片展览馆,里面的讲解员都是学校的学生;每个班级标志牌上,都介绍一位革命先辈事迹……红*长征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

校园内矗立着一栋与其他校舍风格迥异的建筑,单檐悬山式屋顶,灰墙灰瓦。这就是红一*团当年的指挥部,其前身是禹王庙。清朝时,本地张、高、谷三大姓氏族人为保家族兴旺发达,在此地联合修建了禹王庙,占地近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天井布局,砖木结构,上世纪80年代,为修建石壕镇中心小学,拆除了禹王庙。

当年,周恩来、董必武率红一*团到达石壕,就住在这个临时指挥部里,附近操场是红*安置马匹的地方。

如今,指挥部旧址已改建为红*长征图片展览馆,里面展出有红*长征全程的历史图片,还专门用两间房屋展出红*长征过石壕的历史图片。同时,石壕境内还保存着邓华、梁兴初、彭绍辉等许多红*战将曾住过的房屋。

当年红*在石壕,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红*自带炊具、盐、米,在街上买东西公平交易,在农民家借灶烧饭,亲自挑水、劈柴。红*当晚宿营,住在街巷、道旁、屋檐下,有老百姓让红*住在自己家里,红*也不乱动老百姓的东西,离开前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时至今日,当地还在传唱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红*桥和红*洞

石壕镇地处娄山支脉尾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高林密,峡幽谷深。红*长征在石壕境内路线纵贯全镇,由于后来道路改建和封山育林,原红*所走路线现在大多被茂林覆盖。但我还是决定再走石壕红*路,重寻红*桥、红*洞的踪迹。先辗转至贵州,从松坎出发,经箭头垭,沿羊叉河谷,过红*桥,逆溪流,翻山越岭到石壕,再从石壕掉头经高石坎,在梨园坝出石壕境进入贵州。这一路走下来,虽然不算远,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红*跋涉的艰难,尤其途经红*桥、红*洞时。

红*桥位于石壕镇两河口,连接香树、高山两村。原名为两河口大桥,后来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红*,改称红*桥。该桥跨度19米,宽3米,桥身高约3米,始建于年,距今已有多年。此桥为穿斗木质结构风雨廊桥,用料为上乘的马桑树。约8米高的桥墩由石块堆砌而成,桥墩结实,桥身轻巧稳当。

当年,红一*团就是从松坎出发进入石壕镇,路经红*桥。如今,红*桥仍矗立在两河口上,见证着曾经那段峥嵘岁月。目前,綦江已将红*桥列为重要文物古迹。

在石壕镇梨园村一处斜坡上,有一个油岗嘴岩洞,洞口朝南,洞内面积约8平方米,被村民们称为红*洞。当年红*从石壕离开前,当地村民李树清接受红*卫生队请求,收留了4名红*重伤员。红*离开后的第二天上午,李树清一家就把4名红*伤员背到山后的油岗嘴岩洞隐藏起来,他们一家轮流给红*伤员送饭送水。后来有2名伤员不治牺牲,另外2名伤愈后离开村子。如今,李树清已作古多年,但红*洞的故事仍在流传。

石壕红*烈士墓

走进石壕,拜谒石壕红*烈士墓是必须的。当地文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当年红*长征经过石壕时,牺牲了5名战士。其中1名是红*司务长,红*部队离开后,司务长正准备归还煮饭用具时,不幸被敌人包围,后落入敌手。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要他交待红*的组织概况、行*路线、作战部署和自己的姓名、职务等。司务长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未吐露半点*的机密。第二天,在羊叉乡英勇就义。

另有2名是年初受伤重在村民李树清家牺牲的红*战士。还有2名是红*到达石壕时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伤员,1名牺牲于李汉坝的周家店,由农民王昌培等就地掩埋;1名牺牲于石壕兴隆村,由当地农民杨玉林等用其生前所带*毯包裹遗体,后在山上掩埋。

綦江解放后,为了缅怀红*烈士,年、年和年,当时*府先后将石壕境内的4名烈士遗骨集中迁葬到白果村,并在羊叉乡茅坝坪红*司务长掩埋处立碑纪念。年、年,在石壕附近的苗儿山麓修建了简易的红*烈士墓,将5位烈士的遗骨迁葬于此。

年,经四川省*府批准,石壕红*烈士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綦江又对石壕红*烈士墓进行了修葺、扩建,墓地制高点屹立着高17.5米的“石壕红*烈士纪念碑”,碑上刻有聂荣臻、张爱萍题写的“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红*烈士永垂不朽”等字。

在红*烈士墓,与绵延山脉相连的墓冢上是5名红*战士的雕塑:1名拄枪背刀,神色严峻;1名扛枪凝视,似要随时投入战斗;1名背着背包、斗笠,弯下腰来系鞋带;其余2名则相互搀扶,在艰难地跋涉,生动重现了当年红*过綦江的情形。

如今,8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高坡陡的石壕,交通条件已大为改善,公路网络纵横交错;曾经贫困落后的石壕,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多种经济富民,能源兴镇……而这一切,不正是浴血奋斗的先烈们希望看到的吗?(何君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