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初八在一起民间称“腊八”。据《说文解字》注:“腊,合也,合祭诸神者”。《玉炖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活动。
因为腊祭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把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到了汉代,又按“天干地支”纪日的方法把“冬至”日后的第三个戊日定为“腊日”,也就是“腊八”。
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民间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在落难之时,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出一些米、豆,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他便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就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命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让所有官员共享,从此也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也有的传说是抗金将领岳飞率部大战朱仙镇,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正值数九寒天腊八节,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因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后来便沿习成俗。
在民间关于腊八节喝腊八粥虽然有着不同的说法,但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意义,都有着在数九寒天御冷的功效。腊八粥也可以说满足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和粗细搭配的原则。
腊八粥的熬制在我国各地也有所不同,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腊八粥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粟子、杏仁、松仁、桂圆、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等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初七就开始忙碌起来,选料精拣然后半夜时分开始煮,微火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
当然了,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和做法,大部分均以地方土特产而制作腊八粥,其目的都有着抵御寒冷和饮食保健及美好寓意的作用。
在小编的家乡,腊八粥的制作是由小米、大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红薯等十几种材料然后加些红糖、核桃仁制作而成,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腊八粥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男女老少皆宜。因此,家家户户腊八节的早上都会熬制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俗话说“腊八粥吃一半剩一半”,人们为何这样说,想必大家也该能领会到一部分的涵义了。腊八粥以保健抵御寒冷为目的,以五谷丰登为寓意,所以,就要多做一些,吃一半剩一半这也是富裕的象征。这就比如春节家家的菜桌上都少不了鱼这道菜一样,有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据老人们说,吃不完的腊八粥喂食什么家禽也都会长的膘肥体壮,就是涂在枣树上,到了来年枣树也会树枝满头结出很多果来。这样的说法当然有点夸张,不过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腊八粥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实,人们说“腊八饭吃一半剩一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小编的意思是也不要因为一个美好的寓意一次煮的太多,以免浪费。
总之,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吃腊八粥还是必须的。因为民间有这句话“腊八吃了腊八粥,来年必会大丰收”。
腊八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腊八粥的配制是对亲人的种种思念,熬出来的是浓浓的乡情,吃的是人间无数的温暖,剩一半剩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编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顺心!吃了腊八粥,身体健康乐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