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生报道网讯(王广兴罗亚波)报道
最美乡愁在彭州(代序)
拜读完这部《龙门乡愁采风作品集》,敬佩采风者付出的辛劳和展现的才华之余,我似乎听见了古蜀五祖带领子民渔猎祭拜的歌声,我仿佛置身天彭牡丹怒放的花海,我的确看见了三千年文脉在彭州的温暖延续。以识彭州、爱彭州、建设好彭州为主线串联的这本作品集,散发出念兹在兹的儿女情怀,澎湃着水乳交融的桑梓眷念。这是天府文化最温馨动人的乡土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的浪潮不断席卷、抹去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印痕的当下,彭州市通过这样的扎扎实实的抢救行动,显示了不凡的文化自觉。
认识、发掘、运用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积极、严谨的态度,也需要宽厚、大度的胸怀。在天府文化的区域内,彭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际遇留下了丰厚的具有个性的文化遗产。与三星堆、金沙遗址以及宝墩遗址等八座史前城址为代表的古蜀五祖(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时期,成都平原因为以沼泽地为主,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很低,且是农耕与游牧渔猎并重的经济生活,所以统治中心或副中心是经常迁徙的,这带给我们认知历史真实的必须承认的不确定性。比如经常困扰现代人的瞿上所在地问题,我们如果坚信严谨历史学家所不看重的《路史》的记载,认为它一定属于今双流某地,或者引用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的观点:瞿上,今彭县北,海窝子关口是也……认为它应该属于今彭州,还不如从同一政权的政治中心或副中心空间所在的迁徙流动性来研判,它既可以属于双流,也可以属于彭州。我这样说,只是想提供一种认识、思考历史的更宽的视角,希望历史文化资源存在争议之地减少无谓的口舌之争。
习近平主席在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无疑是我国城市建设高瞻远瞩的根本指南。年3月,他结合自己在贵州的体验,说乡愁就像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比如:贵阳的牛肉粉;而年1月,在洱海边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他说家庭院落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习主席对乡愁的理解充满了人文情怀。毫无疑问,乡愁就是我们生活中能够感知并记忆深刻的所有古今的美好事物,其中携带着优良文化个性和文化基因的那些存在,尤其弥足珍贵。这部作品集,主要记录、表达的,正是这样的乡愁英华。
对此次采风行动,彭州市委宣传部米兰佳部长以及市志办、市社科联、市文联的领导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承蒙厚爱,采风行前,还以讲座的形式,请我与投入采风的文艺家们进行了一次交流,谈了我对天府文化活水之源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此次活动如何打造自身特色的建议。能够为美丽彭州的天府文化行动尽一点绵薄之力,我倍感欣慰。当然,这部文体多样、感情真挚、见解清晰、认识深刻的佳作的面世,最值得赞佩的是采风组的各位文艺家们。谨以此小文表达我对他们的特殊敬意。
天府文化在行动,最美乡愁在彭州。
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
丽春土溪村
凌波越浪便人行梦里长虹景未更
土溪村崖墓群形成历史探索
文高一本
土溪河崖墓是属于彭州市丽春镇塔子山崖墓群(包括青龙嘴)的一部分。崖墓群已被考古论证,属东汉前后所建。据彭州《丽春镇年不可移动文物表》的统计数据来看,已发现的古崖墓有30多个,据说,整座山里还有很多,包括相邻的几座山崖里也有。这个数据说明,东汉前后乃至以前,古蜀人曾在这里繁衍生存,死后就葬在塔子山周围及相邻一带。古人为什么在塔子山一带繁衍生存呢?这是跟土溪河、湔江河、发源于灌县白果乡(现金凤乡)的麻柳林河乃至整个柏条河有深切的关系。下面就诸河历史状况作个推测。
一、土溪河,又名陡溪河、杜溪河(或杜宇河)。它发源于都江堰市向峨乡老熊坪山下七间房与向峨乡火烧山青龙嘴山岩下及磁峰镇滴水村尖尖(湔湔)山下龙洞子等地,相汇于磁峰鹿坪社区象鼻山前的双水磨,经磁峰、桂花,现丽春土溪村(原系庆兴乡辖)汇入蒲阳河后流入清白江注入沱江。土溪河全长31.1公里,是一条易涨易退的山溪河。
二、湔江河。古称北江,《山海经》云北江出曼山(曼山,今太子城)《读史方舆纪要》称王邨河,《四川通志》作王村河,清嘉庆《彭县志》名玉林河,并载一统志作马木河,志中地图称记为关口大河。湔江全长公里,是流量较大,水流湍急的一条江河。
三、麻柳林河。发源于都江堰市原白果乡,经蒲阳镇麻柳林村汇经现蒲阳河流入彭州土溪村境内,收纳土溪河水汇流青白江后流入沱江。麻柳河注入蒲阳河后汇流柏条河。柏条河于蒲柏闸与蒲阳河分水,流经彭县庆兴、北君平边界,为彭郫界河。其河跨彭县境长约8公里,是一条多条山溪河汇成的小江。三条河形成的时间早于蒲阳河。蒲阳河系岷江水系,是唐武后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决唐昌沱江,凿川派流,合堋口琅歧水,溉九陇唐昌田……(《读史方舆纪要》)。可见三河是远古地质时代形成的原始古老河,而蒲阳河是人工所凿的河。古人居住之地一般都选在多水相汇的地方,堪舆学上称金城水,玉带水一字水或天心水等,山管人丁水管财嘛,因此,所选之地都是依山面水。当然还要前要朝,后要靠,左右要相抱。塔子山周围以山相倚,顺风顺水,落穴山前的青龙嘴老祖山发源于九峰,经少祖山光光山后到叉叉路过狭,然后经九陇(现丹景山一带)起伏盘绕至此。该山前是一望无涯的平原,又是九陇土丘的第八陇和第九陇地域,人称九龙(陇)归位之地。民间传说,因是风水宝地,葬后出帝王将相,威胁帝王朝庭政权,故在龙脉的上段(隆丰镇境内)和此段山的龙颈处将其挖断而灌入铁水,至此龙为死穴。塔子山与土溪村的崖墓成群,足以证明东汉前后这里人烟稠密,是一个十分繁华热闹的地方,众多的崖墓和阳刻的汉砖、执彗人像墓门、墓壁取自《山海经》神画石刻画像、神怪佣、大量的五铢钱、农用铁器、摇钱树墓座、墓门附近大量镏金的铜器残片等更能证明这一点。
塔子山及土溪村崖墓群还能说明古蜀人出山到平原的路线。这条路线被专家们定为三条:一条是翻九鼎山沿湔江河而下到平原;一条是经岷山主峰雪宝顶沿涪江,经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等处到平原;第三条是沿岷江翻都江堰市虹口乡经磁峰桂花沿土溪河而下到平原。本人赞同第三条路线,因九鼎山最高峰米,一般都在米以上,雪宝顶更高,主峰达米,一般都在米以上,两处常年积雪,山高路陡,水源缺乏,野兽众多,这是不符合人类寻求生存的常理的,所以我赞同第三种说法。人类生存的主要条件:一是有众多动物繁衍出没的茂密森林,利于狩猎和采取燃料;二是要有丰富的水源,以供生活饮用、养殖应用、灌溉运用;三是有肥沃而丰厚的土壤,以利农耕文化的发展。无论中原的华夏族还是四川的巴蜀族,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条件。湔江河沿岸少有石棺墓、崖墓(蛮洞子)的发现。而磁峰、桂花、丰乐等地多处发现石棺墓与崖墓,仅磁峰发现的石棺墓而言也有十处以上。土溪河发源于磁峰境内,蒲阳河未开凿前土溪河绕土溪村而过,很可能是古人类顺河而下聚居的商埠码头。《元丰九域志》称:汇诸河于塔子山前蒲阳河的河流谓渡船河。因前面是三河相汇的大江大河,需要摆渡才能到平源去发展,况平原崭露的台地凸现甚少,故只有在此生衍了。《嘉庆大清一统志》载:自彭县以西,俗名渡船河。既是渡船河,塔子山前土溪村一带自然会形成繁华热闹的商埠码头。按照上古人类的葬俗,人死后都要凿山为室,仿生而居。《华阳国志》载:有蜀候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邓启君先生写土溪村崖墓群诗的注说:古蜀人有崇拜石的情结。生住石壁墙,死住石洞穴。小小一个土溪村,竟有近十处蛮子洞群,加上近处塔子村,侧近三十余处崖墓群,这种葬俗是继承了古蜀人的葬俗。这里是九陇山的第八陇和第九陇地域。是古蜀人集中活动的地方,我赞同此观点。磁峰因是古蜀鱼凫、杜宇建都立国的地方,山穴居多,穴内曾发现有石锅石碗和疑似蝌蚪文等,所以有专家说古人是沿土溪河出山到土溪村一带后才到温江、郫县有裸土台地的地方的,平原低洼处水泄后才到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这种推测,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张星誉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的,或许是正确的。排除古蜀人的迁徙路线,磁峰人从古至今都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执政时,派姚期、马武到磁峰及土溪河一带的石门村等地驻扎,以防匈奴与羌人作乱,至今石门村仍有姚期、马武遛马的遛马槽、磨刀剑等冷兵器的磨刀溪称谓和遗址。
土溪村和石门村都在土溪河边,土溪村的崖墓是否是姚期、马武顺河而下留下的兵丁或者是其后裔坟冢呢?虽无考证,但能和土溪村一带的崖墓开凿时间可以巧妙的结合。东汉末年,还有两支民族迁入蜀地,也可能有一部份民族分居在土溪村一带,这就是巴氐人李特和现彭州市致和镇境内的蛮子城中的凉州胡王白虎文、治元戴一支民族。李特一支民族是在元康四年至元康八年间(公元-年),关中灾难重重,洪水、饥荒、天旱、温疫等天灾人祸集中而致,迫使关中洛阳、天水等元郡十几万流民离乡背井,纷纷流入当时比较富裕的蜀地。本是巴氐族的李特之前投奔了占据汉中的张鲁,曹操攻下汉中的时候,便把以李特为首的一帮族人迁入关中洛阳。关中大灾,李特随流民进入蜀地。路上,他和他的兄弟李流、李痒对流民照顾有佳,特别是老弱病残,因此,深受流民好感。入蜀后,李特看到蜀地险峻的地势真是闻者异之,说了句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定非庸才邪!流民入蜀地后,由于贿赂了当时朝庭派来调查情况的官员,于是得以大量留在蜀地。李特在蜀时以才武闻名,被时任益州刺史的赵廞重用,赵廞听信左右馋言而忌李特,杀其弟,逼反。胜。朝庭任命梁州刺史罗尚为益州刺史。罗尚的主要任务就是遣散流民,四处追杀,李特护佑,并建大营收留。罗尚在嫉恨李特时又逢左右再三怂恿欲将李除之。双方经大战后李特获胜,罗求和,故这支蜀氐流民留在蜀地。土溪村一带的崖墓群亦或也有这些巴氐流民之墓。另一支是白虎夷王。《光绪重修彭县志》卷二《津梁志》载:白虎夷王墓,讹为周夷王墓,在漾阳县西北二十里,又云九龙县。案今蛮子城三里,有古冢,土人名高堆子,殆是也。这就说明白虎夷王率邦投降姜维时,姜维将他们迁至繁县(今彭州致和镇一带)。《元丰九域志》卷七《成都府路》载:新繁,府西北二十五里,二十八乡。河屯、清流二镇。有都江。这就说明,当时的土溪村一带很可能是夷王所辖,土溪村一带的蛮洞子与蛮子城都有蛮字之称,其墓冢也有可能与其有关。综上所述,一、土溪村亦许是上古人类经磁峰、丰乐、桂花到土溪村一带生衍发展后才逐步到的郫县、温江、三星堆、金沙等地的,是古蜀人从松茂高原到成都平原的前期衍生之地;二、东汉前后,土溪村是各民族(氏族或部落)集中群居的地方。至于崖墓所葬何姓何人,或富或穷、或官或民等复杂问题还得到每座崖墓、每个崖墓群乃至每个墓室去具体考查,通过出土文物或文化层遗迹方能确切辨识。时不容人,这些就留给文物部门和考古人员去研究吧!
蚕丛氏崖葬习俗遗存还是蛮子墓穴
文侯明生
8月17日,我们去丽春镇土溪村,见到村中一片山崖坡上,有数个用人工錾凿的洞穴。其中小者宽约1.5米以下,进深2米余,只能容纳一口棺材。大者洞内两侧均有侧室,左面侧室有台阶,阶上有一2米左右的长方形台面,疑为放置棺材之处,对面侧室较小,形状不大规则,疑为存放供祭祀用的香案或存放生前生活所用之器皿或工具或所爱之物什等随葬品等。全部洞穴洞门都不宽,洞也不高,多低于1.5米,人出入均须曲身低头,洞顶均成拱形。因此均认为只能作墓穴不可为室居。数个墓穴同在赭色山崖坡壁上,其岩石全系较为疏软的积层岩,易于錾凿成形,此种岩石具有吸水储水功能,对保护尸体有绝妙功用。从地舆学上看,穴后有山而不高峻,穴前向视绵远,有沟有淖,正处安葬之佳地。从粗圹的呈线段状的錾痕上推测,此沙岩不易风化,但年代也不会太古,上限可至汉末。当地人称之为蛮洞子,据说附近的塔子山还有不少类似的蛮洞子。此洞穴到底何时所凿,所葬何人,已无法考证。同行邓启君先生事后有一诗吟咏此事,发人深省,其诗卒章言道,今人失忆蚕丛事,妄说山蛮此处来。《华阳国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石椁为纵目人冢也。《蜀王本纪》中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古文苑.蜀都斌》章樵注引)。近几十年来,在岷江、湔江流域(山区段)内均发玌有古人留下的石棺葬墓穴,据此,我们可以相信,古蜀先民们多在岷江、湔江山区内仿效蚕丛氏,生前穴居室处,死后葬于山崖石穴之中,形成了石穴安葬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结束了巢居穴居和穴葬的生活方式,但旧俗难改,个別人仍沿袭了崖穴葬的方式,故仍有一些山区偶尔还能发现穴葬的遗迹。
那为什么本地人面对远古老祖宗遗留下的崖墓葬穴却以为奇怪之事,称之为蛮子之墓穴呢?恐怕要从我们古老的华夏文化(即中原文化)简而言之了。我们古老的华夏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流,而其它离中原较远的地区则视为未流或不入流,甚至被蔑视为蛮夷之地,蛮夷之人。最典型者,司马迁曾把广大的西南地区视为西南夷列传。那时中原人则把我们视作呼作蛮人、夷人。受此影响,人们便如法泡制,将离自已更远更偏僻之地称为蛮夷之地、蛮荒之地,把那里的人称为蛮人、蛮子。甚至把不讲理、不听话的小孩子也责之为蛮子,这就是我们的劣根性所在。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当地人把自已老祖宗(老土著)的崖石墓穴称作蛮洞子的原由了。通过此次我们对丽春镇土溪村蛮洞子崖葬墓穴群的观察和蚕丛崖葬习俗的窥探以及古老崖穴丧葬习俗的消失和变易,使我们认识到历史文化,习俗的记载,传承和作鉴是多么重要!否则我们还会重蹈我们前人的覆辄,做出那些非祖非宗的丑事,把香花误作毒荼,把珍宝视作蔽帚。蛮洞子,再也不是蛮子之崖葬之穴,而是古蜀先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崖葬石穴群落。
土溪村采风花絮
文熊荣禄
龙灯
年8月14日,参加龙门乡愁大型采风活动的一行人,到达丽春镇土溪村后,受到村委会和村民们的欢迎和热情接待,村上的女子龙灯队,在阳光明媚的广场为我们耍了一盘龙灯,以示接风洗尘,那正是:土溪村里秋光艳,美女村姑胜儿男。他年入城赛龙舞,技艺超群获奖还。今日采风到社区,五彩龙灯腾滚翻。锣鼓声声乐心扉,赢得雅士开笑颜。据女子龙灯队领队讲,为传承中华民族对发图腾崇拜的习俗,她们这支龙灯队,已经成立十多年了,她们通过刻苦训练,能把一条近十米长的龙灯玩得腾跃翻飞,曾经参加市上组织的非遗文化表演中获奖,为村上争得了荣誉。在听取了老村长王明成对土溪村历史沿革的介绍后,得知土溪村原名江西村,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移民填川诏书》颁发后,大量江西移民在此定居,故名江西村。至今,在土溪村境内,仍有一口古井叫江西井,作为当年移民的见证。由于大量的江西人在土溪村定居,他们逢人称呼老表的习惯,在彭州人的称谓语言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凡亲戚中辈份相同的男性,都以老表相称。五十年代末,江西村与桂花平乐村合并,以流经村内的土溪河为村命名,土溪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土溪河发源于龙门山派的七间房峡谷,终年纳雪山碧水,集沿途山泉,润育着万亩良田。土溪村地处土溪河与蒲阳河的交汇处,在蒲阳河截流的人民渠里,也流淌着土溪河的水,成为川西平原特别是彭州的母亲河,为改变干彭县的面貌而功不可没。土溪村在土溪河筑渠引水,浇灌着丘陵地貌中肥沃的稻田,那金灿灿的稻谷,迎风轻摇,传播着丰收的喜讯。
崖墓群在土溪村的楠木沟、祠堂坡、蛮洞子、胡家院子后山、高家山、羊叉沟拱桥、周家坡、周家垭口、板栗园、土溪崖等处低矮的山崖中,分布着十多处汉代崖墓群,有崖墓数十座,具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由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许多崖墓已被盗墓贼将墓内随葬品洗劫一空,无数珍贵文物流失。一些建墓用的汉代画砖,也被当地村民运至家中另作他用。彭州市文物管理所到此收集了部分文物,陈列于彭州市博物馆,其中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物,被上级博物馆调走,陈列在省市两级博物馆。当我们一行人在蛮洞子参观时,由家住蛮洞子附近的村民从家中抱来两块汉墓砖,放在崖墓洞口,供我们参观拍照。该墓砖呈灰白色,相互碰撞,会发出瓷性材料的刚性声音,由此推断,墓砖多由高岭土、石英沙等瓷器材料烧制而成,具有较强的抗风化性能。由于土溪村与相距不远的桂花、隆丰横山子一带,就盛产高岭土,可以推断,土溪村崖墓群所用墓砖,多为号称陶瓷之乡的桂花、隆丰所产。我们见到的蛮洞子崖墓群,共有四个洞穴,洞口近一平方米,洞内高约一米八九,长两米有余,完全是人工条件下在山岩上开凿而成。这里的崖墓仅为一个棺室,只能放置一具棺木和一些随葬品,如罐、釜、壶、钵、盘、碗、碟、陶俑等,洞口用墓砖封砌后,棺木不易腐烂。据村支书曾辉介绍说,土溪村中,有一处大型崖墓,洞口很小,必需弯腰进入洞穴,洞内却很宽敞,有耳室、享堂、棺台之分,面积相对大得多,这也许是当时群居在土溪村的人群中享有一定威望的头领的墓穴。由于洞内积水,没有照明,我们一行人就没有前往体验弯身入洞的滋味了。
土溪村崖墓群,早年已由省级文物专家鉴定为汉代崖墓无疑。但为什么被后人称为蛮洞子?彭州自古就是羌、藏、彝、苗、蒙、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彭州文化,其中为数众多的当数古老的羌族。自秦统一六国,建立大汉政权以来,就将中原以外的土著居民统统称为蛮子。为争夺地盘,对少数民族实行驱赶和杀掳,许多居住在平坝地区的民族,被迫向贫瘠的山区迁徙,所以许多民族不得不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区域定居。这里留下的汉代崖墓群,如同蜀中其他地方的崖墓群一样,被称为蛮洞子。
糍粑我们一行人,在村支书曾辉的引领下,顶着灼热的骄阳,沿着杂草没脚的田坎路,去参观当年土溪村村民为改变家乡面貌,改变过去守着土溪河流淌的碧水,却无水浇地,长期耕作旱田的尴尬局面,在土溪河上修筑的引水渠。这条长度超过八米的整体浇注的钢筋水泥渡槽,两侧两端由两条圆弧拱梯连结,增强了渡槽承重能力,土溪河水经引渠流入水沟,灌入稻田,实现了自流灌溉,彻底改变了土溪村的粮食种植结构,望着沉甸甸的金黄稻谷,我们与土溪村民一样,心中荡漾着丰收的喜悦。望着那横卧在土溪河上那座造型美观的渡槽,就像看到了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的土溪村人民。接下来,村支书曾辉带领我们走进了一家以农产品生产为原料,生产系列小食品的唐·九珑食品公司,听取经营部女经理对于当下食品营销和生产的情况介绍,谈及了该公司如何利用农产品生产小食品的经营理念,如何解决土溪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但问题是,该公司当下使用的农产品,基本上是异地采购的,究其原因,是土溪村生产的农产品的理化指标还不达标。笔者之愚见,当下,土溪村与食品公司的合作重点,应该集中在农产品品质的改良上,怎样使当地农产品的理化指标达到小食品原料级别,这才是公司和农户共赢的首要话题。食品公司完全可以利用开发基金,与土溪村一道,攻克本地农产品理化指标,还可以按现有农产品地瓜、花生、水果、山货,开发出更多的美味食品,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目前,唐·九珑食品公司,正在用土溪村出产的糯米,生产土溪村人最喜欢的食品——糍粑,将糍粑转变成美味可口的小食品,无疑为农商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糍粑,作为土溪村乃至彭州人都喜欢的美味食品,最早是由分布于云南贵州的仡佬族移民,把制作糍粑的习俗传来彭州的。彭州人把糯米制作为糍粑的过程,叫叉糍粑,其他地方叫冲糍粑(冲,即垂打之意)。由于仡佬族文化的融入,彭州人普遍都有叉糍粑和吃糍粑的习惯,土溪村人也就传承了叉糍粑和吃糍粑的习俗。在仡佬族文化的影响下,彭州人至今保留了崇尚和祭拜牛王菩萨的习俗。即每年秋收过后,每逢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便要祭拜牛王菩萨,凡是家中有耕牛的,都要叉糍粑,并用糍粑包住耕牛头上的两只角,然后把牛牵到水塘或水沟边去照镜子,然后把包在牛角上的糍粑取下来喂给牛吃,以示对辛勤耕作一年的耕牛的感谢与慰劳。由于受仡佬族文化的影响,彭州人中,凡是农历十月初一出生的孩子,都有一个牛儿的小名,到了生日那天,家里也要叉糍粑给孩子过生。希望孩子长得气壮如牛,长大后像牛一样忠实勤劳。正因为土溪村村民有叉糍粑的传统习俗,唐·九龙食品公司把糍粑生产由手工操作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把传统食品转化为清洁、卫生、方便的小食品推向市场,无疑是与土溪村最好的合作,也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酥梨离开食品公司,又拜访了一位果林种植能手王仁全,他包种了江西井附近的大片山地、种植桃、李、梨、枇杷、核桃……等时令水果和坚果,勤劳致富。王仁全热情接待了我们,并盛情地端出一筐刚刚采摘的酥梨招待我们,由天气炎热,大家都经不住鲜果的诱惑,甘甜的果汁,让所有人赞不绝口。王仁全种植的酥梨,个大,皮薄,肉嫩,汁多,味甜,核小,当为梨中上品。但是,如何创建品牌,走出彭州,进入成都大市场?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在挂果后需不需要套袋?采收后如何按个头分级定价?需不需要进行商标注册?如何建立农商联盟?如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如何把土溪村所有山村变果林?这是一个摆在村委会和村党支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利用汉代崖墓群做文章,打好崖墓群这张牌。在恰当的地方,建立崖墓文化陈列室,通过图片和向村民征集流散于民间的崖墓文物,向游人展示汉代土溪村文化,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在崖墓群的所在地,村民孙小勇曾经租赁了蛮洞子这块属于蔡仲明的地盘,投入大量资金,在山坡上修梯步、建木亭,立围栏,办了一家以蛮子洞命名的农家乐,现在却大门紧闭,院内竹叶满地,路生苔藓,一片冷落萧条景象。
就其原因,一定是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没有特色,造成关门大吉的失败结局。村委会可以协助做好重振旗鼓的工作,让蛮洞子农家乐增加蛮子特色,如蛮菜、蛮舞、蛮歌……,让蛮洞子重新焕发生机。在村委会活动室,我们聆听了村党支部书记曾辉关于发展观光农业的大胆设想,曾书记的设想是正确的,硬件设施还有待完善。首先,观光就是观赏美丽风光,让人欣赏到田园之美,山水之美,人文历史之美,美食之美……。在春光明媚的日月里,村庄里处处鲜花盛开,翠竹摇曳;山坡上桃花、李花、梨花……交相辉映;夏秋的荷塘月色,稻黄柳翠,蝶舞、蜂唱、蝉鸣……;在农家乐里,休闲的游人,能品尝到地道的无公害佳蔬菜肴。有特色的美味佳肴,使他们恋恋不舍,日后故地重游,成为土溪村的回头客,通过游人的口碑,让土溪村叫响彭州,叫响成都,名扬蜀地。
歌舞剧:叉来糍粑敬牛王
文文丰锦
音乐起。后台女声白:老牛,快去挑水泡糯米了!男声白:晓得了!马上就去。
两男分别从左右两边挑水桶舞走向台中。
甲男唱:十月初一又来到,土溪河畔好风光;
乙男唱:江西井边喊老表,家家户户挑水忙。(白:老表,你这么早就来挑水了嗦!)
甲男白:你不也是来挑水么?表嫂已经准备好叉糍粑了哇。
乙男白:就是嘛,今天十月初一,叉烧糍粑敬牛王得嘛!
二人合,舞唱:十月初一挑水忙,叉得糍粑敬牛王,风调雨顺世间好,国泰民安呈吉祥!二人舞,挑水下。
后台女声白:小牛,把火烧旺点,几下把糯米蒸熟了好叉糍粑。
两男两女四个小孩子抱着柴从左右两边上,边舞边唱。
齐白:晓得了,我这就把火烧大些。
两男唱:一年四季忙得慌,今天终于脱个缰,土溪河边好好耍,捉鱼摸虾喷喷香!
两女唱:鞋子脱来提在手,老妈又在院中吼,说要烧火叉糍粑,还要商店打米酒。
同时白:马上就回来了。
舞,唱:穿好鞋,抱好柴,急急忙忙家中来,妈妈已经淘好米,爸爸院中摆香台。
男上白:牛二娃儿,灶房头弄归一了,就跟老汉儿去把牛圈打扫一下,把牛梳理漂亮点,一会儿要敬牛王菩萨哦!
四小孩子齐声:(白)哎,晓得了!(唱)春耕田,夏插秧,一年四季好风光,风雨顺,秋满仓,欢声笑语满家乡!
连舞边下。
后台女声白:糯米蒸熟了,开始叉糍粑了。
一群男女跳舂糍粑舞上。
女声唱:土溪河畔好风光,春播秋收谷满仓,全村老少歌声起,蒸好米饭糍粑香。
众人跳舞。男声唱:舂得糍粑喷喷香,男女老少敬牛王,摆好台来斟满酒,恭恭敬敬点上香。
男女合唱:一年四季谁最忙,吃苦耐劳数牛王,今天牛王过生日,载歌载舞庆富强!
后台女声白:糍粑叉好了,准备敬牛王。
戴牛头的两舞者从左右上。
女声白:老表,开始敬牛王了!
男声白:老表:斟酒敬牛王了!
舞,合唱:一年四季谁最忙,吃苦耐劳数牛王,今天牛王过生日,载歌载舞庆富强!
后台男声白:给牛王挂糍粑,照镜子了!
往牛角上挂糍粑舞。
四童抬镜子上台,舞,唱:春夏秋冬牛最忙,干得再多不张扬,苦活累活从不语,一捆干草填饥肠。今朝牛王过生日,糍粑好酒尝一尝,来年春到土溪畔,田间辛苦是牛王。
男声白:牛二娃,给牛王挂糍粑了。
童声白:哎,挂糍粑了!
女声白:老牛,给牛王敬酒了!
男声白:给牛王敬酒了!
童声唱:挂糍粑,敬好酒,牵着牛王池边走,牛王水中瞧一瞧,角上糍粑香飘久。
照镜子舞。
众人合唱:春夏秋冬牛最忙,干得再多不张扬,苦活累活从不语,一捆干草填饥肠。今朝牛王过生日,糍粑好酒尝一尝,来年春到土溪畔,田间辛苦是牛王。
舞。合唱:叉糍粑,照镜子,十月初一敬牛王,风调雨顺世间好,国泰民安呈吉祥!呈吉祥!
土溪桥忆旧文
郭定乾
凌波越浪便人行,
梦里长虹景未更。
记得开桥隆庆日,
沙滩听唱《逛新城》。
土溪桥原为石拱桥,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余八九岁,开桥情景犹历历在目。
七绝.土溪村崖墓群
文邓启君石洞森森浸碧苔,
依稀纵目影徘徊。
今人失忆蚕丛事,
妄说山蛮此处来。
来源:彭州文联
编写:赵昌建苏志福供图:邓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