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秀医宣教银杏课堂第十一讲糖尿病监测 [复制链接]

1#

今天来了解一下自我监测的重要性、血糖监测方案

我们经常说:监测是保障,那监测都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看一下,监测可以帮助有效监控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坚持监测,控制血糖长期达标,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监测不仅要监测血糖,包括各点血糖谱,糖化血红蛋白,还需要监测危险因素,包括:血压、体重及腰围、血脂、足、肾脏、眼底、心血管病。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血糖监测方案:

血糖监测的时间点包括:空腹、午餐前、晚餐前;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还有睡前和夜间的血糖;另外有低血糖症状时要随时监测,剧烈运动前后也要注意监测血糖。血糖控制的目标值为:空腹3.9~7.2mmol/L;非空腹≤10.0mmol/L。

那么,病友们如何进行血糖监测呢?治疗方案不同,血糖监测方案也不同。

强化胰岛素治疗的病友血糖未达标时要每天监测5个时间点到7个时间点的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及睡前血糖,午餐前和晚餐前血糖比较时也可以监测。达标后应每天监测空腹、晚餐前、晚餐后及睡前血糖。注意:如有低血糖表现需随时测血糖;出现不明原因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应监测夜间血糖。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注射的病友血糖未达标时每周监测3天空腹和晚餐前血糖,复诊前一天监测5个时间点的血糖,包括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和睡前血糖。每两周复诊一次。已达标的病友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后血糖即可,复诊前一天监测5点血糖,每月复诊一次。

基础胰岛素注射的病友血糖未达标时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复诊前一天监测5个时间点的血糖,每两周复诊一次;血糖已达标的病友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血糖,复诊前一天监测5个时间点血糖,每月复诊一次。

服用口服药的病友,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短期强化监测血糖,即:

低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旅行;感染等应激状态;正在调整治疗方案;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需要获得更多的血糖信息等情况。监测方案为每周监测三天5个时间点或7个时间点的血糖。注意此方案为特殊时期使用,无需长期维持。在获得充分的血糖数据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可以改为交替监测的方案。直到血糖稳定为止。

通常情况下,服用口服药的病友可以选择餐时配对监测方案,即每周选择三天,分别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和晚餐前后的血糖,未达标的病友建议每月4周进行联系餐时配对监测;已达标的病友可以每月选择1周进行餐时配对监测。

除了血糖可以反映体内的血糖水平,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糖化血红蛋白,它可以反映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可以反映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呢?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天左右,所以能反映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应每3个月监测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6个月监测一次,控制目标位小于7%。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可以使糖尿病相关死亡率降低21%,总死亡率下降14%,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中风的发生率下降12%。

图文

许建芳王建红语音

吴优

编辑

王琼琼

审核

邵芝群计宏英

签发

马美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