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同时也是农历腊月初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腊八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个日子的到来,即代表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也代表着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比较流行的是与佛祖释迦牟尼有关。据说曾经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儿子的释迦牟尼,见众生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折磨,又不满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于是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苦行的六年中,佛祖每天只吃一麻一米。于是后人为了纪念佛祖,不忘当年苦行,于是在腊月初八吃粥作为纪念。所以当年舍粥的大*中,佛教寺庙是绝对主力。传说喝了腊八粥,佛祖就会保佑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所以也被称为“佛粥”。
另外的一个说法则与中国神话传说有关,这个传说与三皇五帝中的颛顼有关。话说当年颛顼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恶*,而且是专门吓唬小孩子的。这几个恶*天不怕地不怕,唯独对赤红豆害怕,所以也就有了“赤豆打*”的风俗,老百姓则在腊月初八熬红小豆、赤小豆粥,祛疫迎祥。后来逐渐演变,也就有了现在的腊八粥。
提到腊八粥,作为家家户户腊八节餐桌的主角,喝起来也是不简单的。以老北京做腊八粥来说,首先作料要全: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二十种,丝毫不能含糊。其次就要费工夫,从腊月初七的晚上开始,主妇们就要开始忙活。洗米、泡果、剥皮、去核,半夜里就开始小火熬着,早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就上桌了。讲究的人家,在腊八粥煮好后,还会用青红丝、干果、红糖,在粥上摆个福字或者佛字,然后用瓜子仁围着字摆放个圆,寓意圆圆满满、福临祥至。喝粥前,还会先给佛堂中的神像和先人像前,叩头祭奠,然后才开始喝粥吃饭。
腊八节里另外一个主角就是“腊八蒜”,当然这个并不是腊八吃的,而是腊八开始泡制,到了春节吃饺子用的。所谓腊八蒜,就是将去皮的蒜放在瓶子里,然后泡上醋,密封瓶口,然后找个阴凉地方放着。等到了吃的时候,打开瓶口,通体碧绿的蒜加上融合了蒜味的醋,是春节吃饺子的绝配。
另外“蒜”与“算”同音,所以旧时的北京城,商家店铺都开始算账了,欠别人的该还上还上,别人欠自己的也打发伙计上门收账,。据说这日子去要账的第一次登门都会带着一小罐腊八蒜,代表着该算账了的意思。所以每到腊八开始,腊月初八、腊月十八、腊月二十八,欠账的都会躲出去,省的被别人找到,直到春节再回家。
提到腊八节,首先想到的就是喝腊八粥。作为佛教的重要节日,所以北京往年那些重要的寺庙比如雍和宫、广化寺就开始了。家边上就是雍和宫,每年腊月初八早早的就去排队喝粥。另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对腊八节非常重视。道教中重要的祭祀的日子包括了“三会五腊”,而腊月初八正好是“五腊”中的王侯腊,再加上腊八粥本身就与道教养生是契合的,所以在这个重要日子里,许多道观也会加入舍粥的工作,比地安门外大街的火神庙。不过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估计喝粥只能在家了。
另外一般在腊八节前后,也是当年宫廷王府开始存冰的季节。当年没有冰箱与空调,但是为了能够在盛夏感受清凉,皇家王府就在北京城建造了许多的冰窖,用于存储冰块。而腊八的时候,也是适合开始存冰的时节。
每年过了腊八,意味着离年就不远了,所以小时候就有这样一个俗话“小孩小孩你别吃,过了腊八就是年”。从小时候,喝完甜甜的腊八粥以后,就开始数着日子准备过年。半个月以后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祭灶,随后各类的诸如炖肉、扫房子、杀鸡、蒸馒头的各类过年准备工作就开始了。
当然,腊八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所以许多儿歌也是跟寒冷有关的。比如“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今年的寒冷,王炸冷空气轮番侵袭,更是非常的寒冷。
今年的腊八正好与大寒同在一天,也预示着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到来了。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养生是不能过少的。
早睡早起,从小教育我们的,要多运动身体才好。不过到了腊八前后,倒是可以晚起会儿了。尤其,今年冬天北京的“王炸”冷空气记忆犹新。一般来说,这个时间里天气都会寒冷,按照《内经》里的描述,这个时候应该“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早睡是为了养护阳气、晚起则为了固精。这里得晚起当然不是说可以一觉睡到中午,太阳出来就好了。
既然到了天气寒冷的季节,御寒保暖自不必说。该穿棉衣穿棉衣、该戴帽子戴帽子。睡觉前要是泡泡脚,也算是一种享受。
天气冷吃东西也就别贪凉了,数九寒天来碗热汤热粥,自然是增加抵抗力、抵御寒冷的一件好东西。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冬补三九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扶正固本、萌育元气,为开春打好基础。当然说是进补,也没有必要天天抱着人参啃,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