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拼过奋斗过才把这城变作了家 [复制链接]

1#
靖远县 http://www.jingyuanzx.com/

我在白果林路口守株待兔只为那一夜不露宿街头

别人制造邂逅是为了爱情,而我是为了生存,为了那一夜不露宿街头!

老一辈都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年春节,我选择出门人少的初七,乘车从资中偏远的走马乡到了成都。以前坐车到成都,是来求学,这一天到成都,是来求生活。

自从春节前回到家,我整个人就心神不定、坐卧不安,这种彷徨,是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恐惧,但又充满各种美好的向往,错综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自谋生路,意味着再不好意思向父母要生活费,当然,每个月父母为这元也是穷尽一切办法,卖粮食、鸡蛋、瓜果、蔬菜,能变成钱的都尽量卖。但很多时候都是在天回镇打工的、比我小两岁的二妹给我生活费,有时二妹厂里没有按时发工资,我还只得找成都的亲戚暂借……所以这次我去成都的心情可想而知,只想尽快找到工作,补贴家用。

出门前父母给了我元,春节期间车费翻倍,用去50元,身上还剩元。暂住的亲戚家,房子也不宽敞,好在是底楼,有个小后院,自己用砖搭了一间房,算是安顿了一家三代人。我到亲戚家后,只能蜷在沙发上睡。

初八一早就从亲戚家出来,刚过完节,街上连行人都很少,我漫无目的,又不自觉的顺着一环路向青羊宫方向走,不知不觉就到学校转了一圈,转完给自己打气,从明天开始正式找工作,今天算熟悉路线了。

初九吃完早饭又溜达到了学校,希望遇到熟人,指点迷津,果然碰到*治经济学的易老师。易老师让我去大慈寺边一个大型餐饮公司看看,还给我写了一个有他签名的纸条。我学财务的,可以干会计,面试完后,餐饮公司的主管就让我回去等通知。

初十,为了不继续麻烦亲戚,我就跟他们说我要回老家等通知。其实我压根没有回资中,当时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到学校看看有没有同学。到学校后,熟悉的保安告诉我,我的一位姚同学在白果林租了房子,刚刚他的女友肖肖从学校出发,去给他送盆和碗。

这消息对我太重要了,我不能住旅馆,即使学校招待所也要每天10元,如果找不到工作,这元仅仅糊口也支撑不了多久。如果直接去白果林,白果林这么宽,在哪去找肖肖呢?当时正在修二环路,干什么都只能从一个路口走,我决定就到一环路白果林那个路口守株待兔。

刚过完年,成都还非常寒冷,天黑得比较早,我心里发慌啊!如果他们不出来,我就只有到学校楼道里找一个避风的地方过夜。等了差不多3个小时,快5点的时候,远远看见一个身影出现,我心里突突突的跳,生怕错过机会。我还不能立刻迎上去,而是反向走到公交站台上藏起来,等肖肖快走到路口时,才从公交站台走出来,来了个不经意的邂逅。果然,她惊讶于在这里碰到我,我给她说我正在为今晚的住宿发愁,好心的女人说让我去和姚同学同住,这才解决我的住宿困扰。

当然,我一直也没有等来餐饮公司的通知!多年后我才领悟到,那位主管压根就没看上我,易老师介绍去的他不好推辞,就让我回去等通知,可咋通知?那年头,没手机、没传呼,连地址都没有留,想通知也是不可能的。

在姚同学家住了几天,再后来通过一些磕磕碰碰,我总算在东风大桥附近的一家小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解决了生存问题。通过后期的各种努力,我才在成都安营扎寨下来。(孙先友)

邻居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邻里情谊始终没变

我厂职工宿舍区之一的“新工房”,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坐落在成都东郊的建设西街,毗邻沙河,近50年来,职工们习惯于如此称谓,以区别于比它稍早建成的“老工房”宿舍区。前几天,我去参加同学聚会,新工房恰好就在马路对面,想起曾在这里生活多年,不禁故地重游。宿舍区的铁门敞开,已进入搬迁环节,看到这些场景,想起承载多年记忆的新工房将不复存在,心里不免万般惆怅。

因为急于安置来厂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及家属,当年,厂里很快修起了这个宿舍区。当时居住条件确实不太好,墙面里外露着红砖,卫生间在楼下几十米开外的河边,每一层居住着8、9户人家,长廊上公共洗漱台经常打拥堂,因为每层只有一个小小的厨房,有几户人家就把炉子和杂物放在走廊上,这样,不宽的过道显得更加凌乱拥挤。条件虽差,宿舍区却显得人气颇旺,生机勃勃。

当年这里居住的几乎都是年轻人,每天伴随着第一缕阳光,架在电线杆上的广播就传来了嘹亮的东方红乐曲,犹如起床号。不一会家家户户都奏响了锅碗瓢盆进行曲,再过一会,职工们便推着自行车从车棚蜂拥而出。那些年,自行车是上下班的标配,前面骑车的是男人,后面车架上不是搭着女人就是小孩。上下班高峰时间,厂北路片区各条马路自行车车流滚滚,朝着厂区或宿舍区的方向涌动,一眼望去场面极为壮观。

新工房长廊式的居住环境,使得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谁家今天做了个好吃的,哪家来了个客人,又是一个单位的,各类的事情都清楚得八九不离十,孩子们无拘无束的到别家串门,遇到个啥情况都尽力出手相助,小到招呼一声水开了、饭糊了,大到帮忙抬重物,医院……可谓邻里和睦。

忙活完家务,邻居们会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家门口谈天说地。暑热的夏夜,打堆堆聚到沙河边的空地上,女人们打打毛线逗逗小孩,男人们聊天下棋或闭目养神,川腔沪调的招呼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周末的晚上,也是极开心的时刻,大人小孩吃完晚饭,都搬个小板凳到旁边的三五信箱厂宿舍区看坝坝电影,《铁道卫士》《地道战》《地雷战》《地下游击队》《看不见的战线》反复放映,百看不厌。如今居住条件虽然改善了,各家却大都是门户紧闭,相邻而居多年,不知对门姓甚名谁。

后来,我到外省当知青离开了几年,刚成家那阵又离开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又回到了新工房居住。邻居更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温暖的邻里情谊始终没变。前些年开始,新工房大部分职工搬到了条件越来越好的新楼房居住,只换来了一小部分临时租客,这里便渐渐冷落下来了。如今,新工房已完成了它的历史重任,这里将会以崭新的面貌,融入进繁华的建设路商圈,只剩种种美好回忆永存我们心尖。(薛安莉)

我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你一定听过这句话: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是的,它不只是一首歌名,也是我来成都的理由。年11月12日我踏上了从西宁开往成都的列车,因为是奔着爱人来的,我特意避开“光棍节”开始新生活。

成都给我最初的印象,除了地理知识四川省会外,剩下的就是春熙路很是热闹,谭警官很有意思。刚到成都那天,老公来接我,我们坐了很久的车才到三环外的家,那时的二环高架还在施工,地铁也仅有几条线路,虽然有一点埋怨,但还是因为能和老公在一起,而不那么在意。

到成都的第一件事是找工作。我来之前做好了充分准备,认为自己还是有点才,年龄虽已32岁,但经验还是有的。我让老公带我到人才招聘市场看看,转了一圈我就灰溜溜地出来了,我告诉老公:“里面有很多年轻人,学历都很高。”顿时失去了优越感。老公幽默地说:“要不我养你吧!”我气得说不出一句话。后来,经过激烈的竞争我终于上岗,现在已经工作六年了,回头看看,大城市里机会多,人才也有很多,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适应大城市的职场生活。

在成都生活的这几年有很多难忘的事,自己也从新员工变成了老员工,从没有一个朋友到有很多朋友,从不敢开口说话到一口川普……一些小事,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四川人的魅力。

有一次我独自带着幼小的孩子出门,没有订上下铺票,老公很着急。我说:“只有在车上再换位置了。”老公焦虑如今哪有那么多好人,万一不给你换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到车上再说吧!我拖着行李箱抱着孩子就上车了,当时车灯已经熄了,我用手机的光找到位置,对着躺在下铺的人说明情况,那人一骨碌跳起来,跟我说道:“你稍等一下,我收拾一下东西。”我连声道谢,想补钱给他,他说这不是钱的事,弄得我不好意思。看着孩子进入梦乡,给老公发了个信息:遇到一个好人!

直到第二天早上我才看清给我们让铺的,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我很不好意思。老人家爽朗地说:“这没得啥子,一个人在外带着孩子要注意安全哟!”弄得我热泪盈眶,一件很小的事让我对这个陌生的城市不再恐惧。

说到成都就不得不说美食,在这座城市生活久了,好吃的太多,数不胜数,有时走到别的地方就显得特别挑剔,总是感觉不合口味。尤其是对川菜的偏爱,已经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无论走到哪里吃饭,都想来一碟泡菜。

现在每年回到家乡,家乡的小伙伴们总是投来羡慕的眼光,他们不仅羡慕我生活在天府之国,更羡慕我在成都有了三口小家。未来,我想让孩子在成都上学,想爱人和我在成都有自己的事业,也想把家乡的老人接到身边……虽然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困难需要面对,但我想我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爱。(陶子)

来/稿/选/登

A

年,我考进成都第15中学。那个年代,男女生院都是独立封闭式的,初中三年,我好像从来就没见到过有男女同学有过交集。

初升高,没有再男女分班。班主任把男女生安排坐在一起,可等她离开教室后,不知是谁带头,又把自己的桌椅移开了,原来3个并拢的双行,瞬间变成了6个单行。班主任回来见到后批评了我们,男女同学坐一起有什么不好呢?可以互相学习嘛,不懂的问题可以互相问。可是许多男女同学还是如陌生人一样,约莫一个月左右,似乎才熟悉起来。(王长绪)

B

年6月24日,我服从组织调动,前去四川省百货公司成都纺织品采购批发站报到,让我没有料到的事,工作单位竟然地处繁华的春熙路,真让我惊喜。

报到后没几天,单位给我分配一间15平方米的宿舍,就在单位院内,上班方便,逛春熙路更方便,我一住就是38年。生活在春熙路,从不熟悉到熟悉,目睹了春熙路的不断发展、开拓、改造、巨变,我欣赏春熙路如诗如画的美景,如歌如潮的商流景象,离别时,真有些难舍,至今记忆怀存。(天上星)

C

老成都的东大街,有每天座无虚席的成都餐厅,有排队才能吃得上的矮子斋抄手,三义园一角六分钱一碗味美汤鲜的红烧牛肉面和二角五分钱买两个的外酥里嫩的牛肉煎饼,至今想起,那美味仿佛还留在舌尖。街上还有春南商场、龙抄手、香风味、留真相馆、干杂店、水果店、五金商店、砖瓦石灰店、日杂商店、药店和粮店等等,热闹非凡。

上东大街52号,有一处堪称当年全街最高大的建筑。这是一栋三楼一底砖木结构的楼房,高耸的荷叶边形的门楼上,竖写着“华洋大药房”五个斗大的字。后在城市建设改造的洪流中,旧东大街被更高更新的现代高楼大厦代替,老成都的东大街和华洋大药房也就永远留在老一代成都人的记忆中。(黎明)

征/稿/启/事

在那个需要购买胶卷和冲洗底片的年代,每次按下快门,听到那声“咔嚓”,都无比的认真与慎重。相信每个家庭都有那么几册(甚至更多)珍贵的老相册,每每翻开,各种故事还都历历在目。

我们想请您翻翻旧相册,找找老照片,回忆照片背后的旧日故事,将它们写成文字,与今天的我们分享。

投稿信箱:chengdu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