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年回顾,我为什么辞职从零开始做特 [复制链接]

1#

1

今年9月,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辞职并启动了曾经让我动过创业念头的“特产项目”。

三个多月的时间,在知乎获得了一万多个粉丝支持,最热门的一篇关于北京特产的内容获得30多万的阅读量,多个点赞,一万多的收藏,转化了多个订单,获得多元的平台佣金。

而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收获,付出的比我一开始想象的要更多一些。几乎每一篇特产内容,我需要花费足足4-7天的时间来完成。因为我想要推荐的特产并不是随便网搜就出来的那种,而是真正具备当地特色,并且拥有足够人气,值得尝试的特产。除了结合个人经验(所推荐之地我都去过),更多的还需要结合正规地方介绍资料、当地旅行者以及当地人的经验和建议。即便是通过一番搜集获得了相对满意的特产清单,还需搜集大众点评、淘宝、小红书、蚂蜂窝、知乎等等平台的网友客观评价来一一验证清单的可行性,进一步进行筛选和增补。

得到最终的清单之后,则需搜集无版权又比较优质的图片,有时候为了找一个特产的图片,我把存在网盘上的几万张旅游记录照片从头到尾翻了个精光;图片找好之后是一系列的精修和制作。这往往就需要1-2天的时间,尤其当遇到特产多达十几二十多个的时候,更是累到崩溃;

而图片还算是比较舒服的一项准备工作,真正费脑的是搜集关于特产的文字资料,我需要的是一个比较有人情味的特产介绍,而不是一个类似百度百科的官方性质的文字介绍,它既需要有相对客观的科普性质的说明,更需要尝过它的人的客观感受,能让读者阅读后有亲自体验过一番的感受。光我一个人尝过是不够的,我需要综合更多人的尝后感,才能给出更为客观更有参考价值的评价。这往往也需要1-2天的时间。

而最终输出文字就相对要简单很多,往往半天到一天就足够了,因为在材料搜集的过程中,这些特产的特点已经完全住进了脑海里。

为了品尝成都特产郫县豆瓣酱抽空做的简易午餐

有知乎粉丝私信问我,“你的内容很好也很长,做一篇要多久?我平时下班做行不行?”我这么说吧,我每天7点起床,一般8点钟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是常态,经常午饭不吃,晚饭因为家人下班回家不得不起来准备,吃完饭继续投入工作。一天下来,屁股都失去了知觉。那段时间,我总是肠胀气,肚子胀得鼓鼓的。我妈说我肯定是坐得太久了。我才意识到,如此久坐工作真不是长久之计。

从早到晚的奋战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猫咪

2

一开始决定要做特产内容,就已经做好了半年到一年没有收入的准备。我曾经以为,没有收入的顾虑,就不会有所谓的焦虑。实际上,我错得很离谱。在毫无准备的新的领域的内容里,过多的投入和较低的回报更容易产生巨大的自我怀疑和挫败感。

我读了五年的医学,毕业后也一直在健康相关的领域工作。当我萌生单干的想法时,朋友们无一例外地建议我继续在健康领域深耕,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两年前,我曾经因为好奇开了一个小红书账号,写了一篇关于感冒养生的笔记,即获得0多个粉丝,后来因为兴趣问题停更,现在我连那个账号叫什么名字都想不起来了。

而做特产内容,完全是出于偶然和对市场机会的正向判断。这些年,我一直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出差频繁,加上个人喜欢旅游,去过不少地方。每到一个地方会很自然地带着一个为同事或朋友带特产的任务,而带特产,除了到特产店买,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选择。而每一次光临特产店,都会发现几乎千篇一律的饼啊、糖啊的,没什么特色。像阳朔的桂花糕、绿豆糕,拆开清新的包装就是一坨甜腻腻的粉末;北京的小吃大礼包,不少都是一大坨“糖块”,这些东西,自己都不想吃,哪好意思送给别人?所以到后来,我都不爱带特产了,顶多买一些纪念品。

有一回,我去了青岛。工作结束之后,一个人到街市上闲逛,当时想着好久都没带特产了,这回就带点吧。于是去了几个特产店,都一无所获,里头除了海鲜干货还是海鲜干货,对于在沿海城市长大的我来说,毫无吸引力。后来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去了当地一个很普通的菜市场,在我的印象里,菜市场里总有一些当地人爱吃而其他地方比较没有的东西。

果不其然,在菜市场旁边的一个小杂货店里,我竟然看到了一箱不起眼的糖果,糖果纸是那种复古到只能在童年回忆里寻找的模样。我兴奋地抓起一把,问老板,这是什么糖?老板说,“高粱饴糖,山东特产,我们这边的人从小吃到大的。”唉呀妈呀,这就是我想要的特产啊!老板看我喜欢,让我尝一个。我现在都还记得那个味道,糖果外层裹着一层薄薄的糯米纸,入口融化,糖果软软的,不太甜,嚼起来不粘牙,有股淡淡的清香。比起一口糖的糖果,这真是糖果中的小清新,很好吃。于是我买了好大一袋带回来。

当年视为珍宝的山东特产高粱饴

参观青岛啤酒博物馆品尝精酿啤酒

在回程的飞机上,我就在想啊,一定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到了一个没去过的地方,想带点当地的特产,却不知道买什么,在哪儿买,毫无头绪,最后只能交给特产店,结果带回一堆大家都不爱吃的。那我能不能为这类人做点什么?比如搜集汇总各地特产信息,与他们分享,让每个人都能满载而归(这里的满,是满意的满),甚至开一个特产O2O店,把各地方的特产代购人聚集起来,为旅行者提供正宗特产代购和配送到酒店或机场的服务,或者开一个特产店铺......

这次辞职准备启动之前,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调研。我发现,市面上提供美食类的内容非常普遍,但基本围绕烹调和餐饮探店,而做地方特产内容的寥寥无几;旅游类内容里的特产内容就更是少得可怜。然而市场需求确实存在,咨询各地特产的问题在各大社交网站比比皆是,咨询者基本为两类人群,一类为游客,一类为游子。尽管无法得到确切的市场数据,但我依然断定,特产这个比较细分领域的内容在茫茫内容大海中是存有生机的。

3

然而市场机会有否,如果兴趣不大也是白搭,甚至把自己推向情绪的极端。

也许是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的连续作战的疲倦,也许是长期搜集资料的枯燥无味,也许是对陌生内容的不习惯,也许是一个人孤*奋战缺乏团队交流......总之,我陷入了无休止的循环焦虑和自我怀疑。焦虑的核心是,我真的感兴趣吗?我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我真的适合做这类内容吗?

都说兴趣是持续生产的动力,而我的动力却明显不足。平均一周更新一篇,每次更新完就像是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似的,不自觉地认为需要休息一两天,然后再继续。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内容更新的过程中焦虑感加重,开始自我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这一类内容。一旦焦虑起来则自然而然地“停工”1-2天。这1-2天的时间里翻看各类书籍、看美食类纪录片、访谈类节目等等,希望在众多的素材里能遇到让自己热血沸腾的方向。

多年前曾经想着,等哪一天不工作了,一定要循着自己的兴趣来,写一份成长回忆录或者写写身边打动人心的真实故事。然而等真正动了要把特产内容放下,开始写故事的念头时,“沉没成本”就冒出来作祟了,“都做了这么久了罢,也攒了一群粉丝罢,不能就这么放弃了......”。回头把特产内容捡起来,枯燥无味感又再次涌上心头......

我记得有一回真的觉着写着没啥意思,就跑了出去。在家附近的旅游景区遇到一个老手工皮匠,他说这皮匠活儿做了二十多年,也没赚多少钱,在深圳也就刚够生活而已。但这工作让他沉迷和踏实,有时候灵感来了,半夜也会爬起来实现灵感。

工作中的手工皮匠先生

你要说他是不是对皮匠工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连他自己也说不准,当初进入这个行当也不是因为喜欢,就是有这么个机会就做了,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这应该叫做干一行爱一行。他平时同样天刚亮就坐在工作台前,对着一堆牛皮开始裁剪、磨皮、缝线......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也觉得乏味,就干点别的换换脑子,比如搬块木头,坐在门槛上雕刻;或者到废弃厂溜达溜达,寻一些有意思的废弃金属,攒着哪天焊辆摩托车模具......

还有一回,跟家人一块去了*姚古镇,除了特地去了解当地知名的*姚豆豉,也不经意间遇见了一位60来岁的民宿老板娘。她60岁那年突然决定从老家福州只身来到*姚古镇,租下当地最贵的一家大宅院做起了民宿。你说做民宿到底是有多大的魔力,能让一个人已然过了退休年纪,到了该享清福的时候还愿意背井离乡来从零开始呢?她说,当时就觉得这值得做,就来了。60岁还来开民宿,图什么啊?她说,“你要觉得值得,坚持做好就行,莫问诗与远方......

民宿阿姨与她的女儿

所以我时常在想,当一个人孤身持续坚持只做一件事,尤其是细分到一件事的某一个小分支的时候,太容易一不小心就钻进了牛角尖,开始跟自己过不去,给自己设限,以各种了理由来否定自己,最终导致自暴自弃,无法前进,甚至还觉得自己已经俨然是一个废人了。无论是内容过于乏味、对内容不熟悉、没兴趣难以为继、坚持再长时间也难有回报等等,都不过是自我设置的心理陷阱。

4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似乎是“想开了”,重新摸出“特产项目”启动前拟定的规划,整理思路。首先内容类型得按计划扩展,城市特产清单是要继续的,但不是唯一,针对某一类特产或单品,与特产相关的人或历史的故事挖掘等等也将同步启动;其次,内容的来源拓展计划也是时候得启动了。比我更熟悉全国各地特产的,一定是生活在全国各地的人。按照我个人的旅行寻味计划,进展速度还是太慢。

走访广东特产阳江豆豉品尝广西特产*姚豆豉

为了拓展特产单品,我开始针对性地联系优质特产的供应商,一批接着一批地把样品买来,亲自感受和品尝。只有自己亲自尝试过,才会发现,哪怕是得到国家认可,进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录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哪怕众口一致认为很不错的,都不一定真的好。

品尝北京特产恩济堂秋梨膏品尝北京特产信远斋酸梅汤

比如很多朋友给我推荐的广西冰淇淋番薯,网上评价几乎清一色的好。这冰淇淋番薯切面白中带紫,煮熟后掰开,看着真有香芋冰淇淋的错觉,就输在了口感上,偏硬,也不够香糯;而另外有一种评价一般的蜜薯,味道却很好,烤熟后软趴趴的,肉质橙红鲜亮,汁水丰满,用勺子舀着吃,每一口都像就着蜜汁一样,甜丝丝的,口感软软糯糯的。在我带回来的五六种番薯中,只有这种吃完了,我妈叮嘱我一定要继续带回来的。

软趴趴的蜜汁甜薯

前段时间到广西柳州了解螺蛳粉,当地阿姨告诉我,除了螺蛳粉,他们那儿有个叫融安的地方还有更好吃的东西正值丰收期,原来是融安金桔。这金桔看着不像金桔,倒像是迷你版的皇帝柑。我去年经常在福田农批市场买来吃,是真好吃,特别甜。

融安金桔

像我们平常吃的金桔,一般吃到心的时候酸劲儿突然变大,经常被酸得一激灵。这种金桔看着*中带青很酸的样子,但却甜得很彻底。尽管放心一整颗放进嘴里嚼,甜到就像咬着一颗装着一汪冰糖水的小球一样,把脆生生的皮咬破,一股儿“冰糖水”就爆了出来,甜得真叫人惊讶。

入口会化成糖浆的溏心果肉

而且更特别的是,你把它切开,能看到带着溏心的白果肉吧,但吃起来,这些果肉却不见了,瞬间化成了甜浆。在嘴里,你根本感受不到“肉渣”的存在,只有清脆的皮和一口冰糖浆汁。这样的好果子,我哪能忍住不推荐呢?所以这两天,在不少粉丝的鼓励下,我把微店给开起来了,第一个推荐的,就是这融安金桔。

5

至于年,是否会继续把特产内容做得更好,是否还会再次掉进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漩涡里,还是会突然掉转方向......我不知道,说不定都有可能。

其实自从决定辞职,抛弃几万元月薪的工作不要,只身一人从零开始的时候,就给自己打了预防针,也许会逃不过心理难关,变成自暴自弃的废人;也许辛苦一年半载,也颗粒无收;也许到头来发现方向是错误的,得彻底推倒,再从另外一个地方从零开始,而那个时候是不是已经老了,失去了继续折腾的耐心......只有真正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才能听见自己内心的真实回答吧。

最近,不少知友私信问我,做这个特产内容图什么?我若说有一份情怀在支撑显得有点矫情,其实也就不过是,把一件事做成,得到大家的认可、喜欢甚至依赖,从而获得自我认可的成就感,并以此得到应得的经济回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罢了。

各地特产

国内四大名优豆豉特产,任意一款都能做出酱香下饭菜

买北京特产,不想要稻香村,还不止有火爆的故宫文创啊

秋日南京行,1小时带你找遍人气南京特产,附清单及地图

西安特产攻略:揭秘为何吃货都爱去西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