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次禅修告诉我寺庙就该大力招聘文宣文员 [复制链接]

1#

原创作者/编辑:伍小仙

分类:日复一日(生活经验)

最近,杭州灵隐寺招文宣人员的帖子引起热议。我看很多人对寺庙生活很好奇,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来讲讲我的两次禅修经历和我对佛教的印象。

先说一下,寺庙招聘文宣人员并不稀奇,寺庙对文宣人员的要求通常『确实比较佛系』。

寺庙不能闭门造车

宗教本身是因为教徒的存在而存在,寺庙本身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和沉积,文化想要传承就必须宣传、互动而不是闭门造车。所以,寺庙招聘文宣人员也好,出周边产品也好,都不稀奇,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还需要提醒的是,在寺庙做文宣工作并不是一定要出家的。我就认识在寺庙负责摄影,日常文职工作的人。他们确实长期居住在寺庙,但是没有剃度,也不用守戒。

和灵隐寺一样,很多有名的寺庙本身就是景点,位置也在景区里,所以寺庙的工作人员除了法师,还会有其他人。

至于出家,这一直是大众认知的误区。

每次新闻里报道某个明星皈依佛门,总是有一群人跳出来说他们剃度出家了,其实基本不是。他们只是经历了一个仪式,确定了自己佛教徒的身份,但是并没有剃度或者居住在寺庙。这样的人叫在家弟子。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不需要强制打坐念经或者供佛。

(王祖贤皈依佛门)

下面进入正题。先说说我的禅修经历:

活动坐标:宁波雪窦寺

我参加的是浙江宁波雪窦寺组织的禅修夏令营活动。这个活动已经连续举办很多年,时间是在每年暑假。

活动通过线上报名,由寺庙选取个人参加(男生50人,女生50人);活动时长1星期,来回路费自理,吃住费用全包。

这几年,雪窦寺主要招募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人。

雪窦寺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创建于晋朝,兴起于大唐,鼎盛于两宋。它在南宋时期被封为“五山十刹”之一,在明代被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在民国跻身“五大佛教名山”之一。雪窦寺还是弥勒佛道场,内有雪窦山弥勒大佛。

总之,这是个大寺,名寺。

其实,在浙江,定期举办禅修活动的寺庙挺多,灵隐寺也有。并且,除了禅修,他们还会举办各种其他活动。

下面说说我当时是怎么决定去雪窦寺禅修的。

我被佛教徒“包围了”

年以前,我对佛教的评价还是封建迷信四个字,我身边为数不多的信仰佛教的人基本都是求神拜佛类的。

——年,很神奇,我感到各种各样的佛文化扑面而来:上《诗经》通识课,老师讲到“恒河沙数”这个词,我感到自己被击中了。

后来上英语课,老师无意中提到一个佛教典故,我被深深吸引,然后得知,这个英语老师是个佛教徒……慢慢地,我开始读一些佛教文化入门书籍,然后发现这东西和我原先想的完全不同,它是智慧,是哲学,而不是面上的烧香拜佛。

(寺里不怕人的鸟儿)

再后来,我偶然得知,我的民法老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和他的私下谈话中,我偶然得知了雪窦寺和这个禅修活动,然后我就报名了。

在那之后,我身边也总是偶然出现各种各样的佛教徒。

比如,我去参加相亲活动,和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男生在元旦的时候去寺庙跨年、面基,结果发现这个男生刚好是一个佛教徒,并且,他们全家都是佛教徒。

我去做兼职,认识了一批浙江的初高中语文老师。当中有一个男老师,我当时见他第一眼,就觉得这个人好美啊,就是,不止好看,整个人气质也很好,仿佛走路带微风那种,非常儒雅。然后,交谈中我偶然得知,这个人是个会每天打坐冥想的佛教徒。

这些语文老师里,还有一个非常温柔,对我也很好的女老师,她也是一个佛教徒……

再后来,我和大学同学合租房子,然后我才听说,她的奶奶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奶奶在年轻的时候不幸丧偶,并独自带着几个孩子生活,一度非常艰难,可是,她靠着自己的信仰,撑过来了。

再有,我的经济法老师的奶奶也是一个佛教徒,老师的很多童年回忆都和寺庙有关。而我的辅导员不仅是一个佛教徒,还曾经参加过雪窦寺的禅修活动。

江浙的佛教文化确实比较浓厚。但如果一定要给我遇到的这些事情做一个解释,我愿意相信这是佛缘。

事实证明,我的第一次雪窦寺之行确实使我收获良多。

禅修的学习是全方位的

在寺庙的7天,我们必须像出家的法师们一样,遵守寺庙的规矩:不能带肉食进寺庙,只能在食堂吃素,并且,我们的作息和法师们一样。

我实际参与过两次雪窦寺组织的禅修活动。第一次是作为学员,第二次是当义工。两次活动的人都来自全国各地,被分为几个组,每组由一个法师带队。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我所在的组的带队师父是一个90后,他从小就出家了,特别腼腆。而我们当时相当口无遮拦,相当皮。

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初有人问一个曾经在厦门普陀寺修行过的师父:“听说寺庙旁边就是肯德基,你每天路过的时候不会很想吃吗?”还有人说,之所以出家人不能吃蒜之类的,是因为他们要每天诵经,如果大家都吃,集体的口臭会让大殿臭不可闻。

我们当时7天的课程,有诵经课,书法课,茶艺课,冥想课,瑜伽课,品香课,插花课,武术课,佛教建筑知识课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寺庙礼仪、佛教文化传统。比如,僧人吃饭是不可以说话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吃饭时的手势,餐桌礼仪。

比较特别一点的课程是论道课,所有人可以向法师提问,也可以和法师辩论。挺长见识的。

另一门比较特别的“课”是行脚,就是所有人一起去爬山……那儿风景挺美的,还有张学良被幽禁的故居和蒋介石呆过的山上别院。

在活动的最后,所有人会聚在一起开一次晚会,要表演节目的那种。

有些人很好奇寺庙的吃住,这里简单说一下。

住所方面

师父们的住所我们是不能随便进的,但是我知道,雪窦寺的一些师父住所内部是日式风格,建筑是全木的。

参加活动的人住的是寺庙平时用来接待香客的宾馆,基本是多人间,男女分开,条件稍微简陋一点。因为是在山上,所以宾馆蚊虫多且潮湿。

可能因为寺庙本身很安静且经常焚香,房间好像有安神的作用。我本来有失眠的情况,可是,每次进寺庙我就睡得特别香……

起居方面

早上天蒙蒙亮我们就要起来练瑜伽/学武术了,晚上睡得也比较早,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味儿。

饮食方面

寺庙有供寺内人员吃的食堂和供游客吃的斋菜馆。实话说,都挺好吃的,以至于我每次上山住几天就能胖个6、7斤。

我对雪窦寺食堂的一道炖笋干的菜记忆尤新,因为它烧得特别像炖红烧肉,吃起来口感还特好。另外,我最喜欢的就是炒白果了,清新的口感,一吃难忘。

雪窦寺所在的奉化溪口是一个盛产水蜜桃的地方,所以,禅修期间,可以实现“水蜜桃自由”(管饱)。

最后,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佛教的印象。

我眼中的佛教

说几件事吧。

还住在寺里的时候,有一天,我起床后一手插在裤子口袋里,一手刷牙,结果刚好被一个进寺办公的师父看见,她当场训斥了我。她认为这是非常不文雅的,而她要提醒我。

还有那个和我去寺庙面基的男生。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他是佛教徒,然后,一起在净慈寺点香祈福之后,我怕他对介意我有宗教信仰所以我是直接把香扔进香炉的,可是,我立马傻眼了,因为他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把香插进香炉的。

还有我第一年上山认识的带队师父。他极其温和,懂得忍让,又非常细致。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去看望他,我们随口一提,说起他房间里的香很好,结果他竟然在我们走的时候默默给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盒。实际上,他一直都仿佛是一个有求必应的存在,仿佛永远包容,永远忍耐。

寺庙里每个师父个性千差万别,但他们常常表现出使人吃惊的单纯和善意。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离别。

第一次参加禅修营,结营之后,组里一个奉化当地的姐姐决定开车送我们去车站,师父在寺门口和我们告别,他说:“那大家就握个手吧”。姐姐当场流泪,师父竟然也哭了。一群人默默含泪告别,之后又不想就此阔别,凑在一起玩了好几天……

我所理解的佛教,不是和政治并提的那种,也不是可以保佑我大富大贵那种,而是礼仪、戒律、持守。它以吃穿住行为外在表现,但它并不仅仅如此。

从不近女/男色到进大殿不能踩门槛……每一种礼仪规制都不是陈规陋习。它们是为了使人内心平静、柔软,帮助人在不断的迷失与回正中寻找人生的智慧。

不论是为了放松身心,还是为了体验寺庙生活,学习佛学文化,雪窦寺的禅修营活动都值得参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