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个做得不错!”
“这里头发太多了,这里又太少了……慢慢来,一天不行我们就学两天,两天不行我们就一直学,总该学得会。”李本情和颜悦色地说道。
5月17日,赫章县白果街道银山社区就业扶贫车间,机器轰鸣,十来个妇女,一手拿焊针,一手拿假发,一层一层、一根一根地装订假发。有的动作熟练,有的略显生疏。
自就业扶贫车间建立以来,每天,这里都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也是社区居民美好生活的“孵化室”。
皮肤黝黑,身材精瘦,头戴一顶印有“*员先锋队”字样的帽子;一手拿着做好的发制品,另一只手动作娴熟地拨弄假发,一上一下,几十秒就检查好一个成品——这就是李本情每天的样子。
李本情今年32岁,去年9月从赫章县六曲河镇搬来银山社区。
搬迁之前,一家人住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深山。为生计所迫,夫妻俩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从年至年,10年时间,家人聚少离多。期间,打工,年年“空壳”;做生意,不仅没成功,反而折了不少。
想起过去漂泊的日子,李本情直摇头,“在外时间长了,觉得亏欠家人太多,心里一直想回家,想离家人近一点。”
“虽然在外上班,每月的工资几千块,但除去租房费、生活费,每个月几乎没有结余。不仅如此,回家时小孩都不认识爸爸妈妈了。”说到这里,李本情眼眶有点红。
年,得知易地扶贫搬迁*策,李本情和丈夫郎学开想也没想,就赶了回来。当年9月,她们一家如愿搬进银山社区。
“去年11月,我还在担心找工作的事,没想到社区想在我们前面去了,及时引进企业,邀请老师来给我们搞培训。我就赶上了第一批培训,学习制作发制品。”李本情说,“起初,一天下来只能做七八个。后来,越来越熟练,一天能做十来个,一个14元,一天下来,就有块左右。”
越算,李本情脸上的笑容越甜。
由于李本情悟性高,手脚灵活,制作发制品的速度比其他人快,社区便让她担任就业扶贫车间负责人。她不仅要教大家制作发制品,还要承担起质量检测、考勤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
“虽然做的事情多,比较累,但我觉得很值得。国家给我们住这么好的房子,社区还为我们找工作,有这么多好的*策,我们就不应该混日子。能教会更多的人,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生活有了着落,我心里就很高兴。”李本情说。
据李本情介绍,由于场地限制,目前,社区就业扶贫车间只能容纳三四十人。预计要不了一个月,社区平米的就业扶贫车间就将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将有更多的人能到车间上班。
“美好生活,还得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为能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李本情每天来得最早,下班,也是她走得最晚。“多做一个,就多得十多块,买菜也够一家人吃一天了。”
交谈间,已时至晌午。李本情的手机响起,原来是婆婆做好了饭菜。
“这样的日子和过去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和老公在家门口上班,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老人在家帮我们做家务,我们回去就有热腾腾的饭菜吃。”李本情满脸幸福地说。
采访结束,经过社区一块写有“向榜样学习”字样的展板时,李本情的照片被贴在“最美居民”那一栏。上面写着她自己想表达的一句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后来得知,去年年底,李本情还写了入*申请。
来源:“毕节发布”
文/图/视频陈香王方雁王韵何元成
编辑:李肖荣编审:金云监制: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