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央广网新建8月27日消息(记者邓玉玲通讯员贺登毅)“老闵,到家里坐会吧!”白墙灰檐的长巷里,绿荫掩映,一位老汉热情地跟身边高个儿打招呼。老汉嘴里的老闵叫闵相梅,53岁,南昌市新建区人社局办公室副主任,驻溪霞镇白果村第一书记。通过这段时间的驻村扶贫,让他看到了贫困群众满意的笑脸,觉得自己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把驻村扶贫当使命
闵相梅是湖北省大冶县灵乡镇人。相梅这个名字,是他父亲请村里的老先生给他取的。意思是希望他在人生道路上吃苦耐劳,与人友好相处,梅花香自苦寒来。闵相梅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村的贫穷,和农民的苦难。年初,作为农家子弟的他,幸运地搭上了国家计划招工的末班车,进入了中国核工业七二一矿。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闵相梅调到了江西南昌,安排在南昌市新建区人社局工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同样也留给有责任担当的人。”闵相梅从工厂到机关,由机关干部变身驻村第一书记,从青春芳华到已过天命之年,对他是一种信任,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考验。对此,他没有推辞,肩负使命,走马上任。用使命担当诠释着脱贫攻坚的正能量。
万事开头难。一个外地人,到异地任职,最大的困难就是人生地不熟。年11月7日,闵相梅接任白果村第一书记,开始了自己的驻村扶贫工作。“村民的事无小事,我是来干事的,哪里需要我,我就会到哪里。”闵相梅认为,走村入户调查访谈是密切干群关系,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没有什么比走访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因此他把掌握村情民意,作为第一要务和突破口,他的工作就从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走访开始,深入了解他们各自家庭情况和内心的想法,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他用脚步丈量着白果村的每个角落。
去年冬日的一个下午,贫困户邓子迷正在用水浇自家园里的菜。他告诉闵相梅,这里历来缺水,现在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加上有溪霞水库的水灌溉,“望天吃水”已成为历史。据该镇首任原*委书记裘应兹回忆说,白果村由于缺水,稻田里栽的禾苗结的是乙谷,地上种的花生、麦子结的是空壳和白穗,十年九荒,所以人称白果村。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白果村一直是县、乡软弱涣散村。比如修路,都知道是大好事,路都修到了家门口,但要拆违建,铲护坡,哪家都不愿让步,都想多要点好处。如何解开村民的心结?村*支部、村委会干部主动上门劝说,反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79岁右腿残疾的邓仁棣很感动:“村干部帮助我脱了贫,我也要支持村干部的工作。”主动帮工程队拆除了自家的围墙。
把产业扶贫当战场
闵相梅心里不禁自问:我来村里能为老百姓做些什么?思来想去,他认为白果村要实现脱贫致富,最终还是要因户施策,发展产业,提升造血功能。闵相梅决定以原有的“兴乐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忆农养殖园”两个产业为支撑,创新扶贫方式,采取“村*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推广“稻菜轮作”“林果间作”等水旱轮作方式,发展立体生态循环种养,实现“一地多用、一年多季、一季多收”。
有了合作社,如何发挥村民的积极性?按照原有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地生四金”,即土地流转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入股村经济合作社得股金、反租倒包得租金。同时,继续实施对脱贫困难户的扶贫施策,按照年的方案,对全村贫困户“三无对象”,享受区财*资助,每人1万元,放在兴乐园专业合作社,按10%产业入股分红给贫困户,以免返贫。闵相梅说:“关键是引导农民将土地经营权、林权、劳务等入股到经营主体。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据统计,年全村人均收入元,年元。全村户共人,有贫困户40户共人,已有39户共99人脱贫。对此,闵相梅认为,脱贫攻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产业扶贫。对此,必须注重两点,一是注重全键打造,二是注重长短结合,花大力气抓好现有产业,把产业扶贫当战场,在脱贫攻坚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闵相梅用行动兑现出征前的使命,用汗水践行了一名*员的担当。
把驻村扶贫当驿站
扶贫扶志更要扶心。闵相梅把驻村扶贫当着爱心驿站。“为了熟悉民情,摸准问题,闵书记还真是能沉下心来,经常下到贫困户家中,用心用情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和存在的问题。”村*支部书记邓小锦说。今年3月,春雨连绵,当闵相梅第一次走进邓鹏、邓俊豪家中,得知他们父亡母嫁,看到荒凉的院落,破烂的房屋,一家都享受低保,没有其他生活来源,此情此景令他心猛地一颤,与村*支部、村委会商议,花了元帮其兄弟俩修好了年久失修的房屋,铺好了水泥地面,重新粉刷了墙壁,拉过了新电线,安装了新卷闸门。
66岁的成爱莲,患有糖尿病,信仰基督教,常在外面参加基教活动,有损村规民俗民风,有人主张取消成受莲低保。闵相梅多次上门走访,弄清情况后,不但没有批评她,还鼓励她多参加社会一些公益活动,并与村干部一起,为成爱莲家里建了厕所,盖了化粪池,主动上门为其报销医药费。成爱莲很感动:“闵书记大老远跑来这里,帮助我们扶贫脱贫,怎能不感谢和拥护呢?”一桩桩、一件件实事下来,闵相梅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他说:“在外待久了就会明白,村子里的每个人其实都是亲人。”
正因如此,每有村民家的婚丧嫁娶、大事小情,闵相梅总跑在头里。每家每户的冷暖,他都记在心上。村里老人去世,闵相梅像儿子一样按习俗,烧香磕头。
久困于贫,玉汝于成。闵相梅,从一个被扶助的孩子,到一名驻村扶贫干部,时光悠悠50年。弹指一挥间,始终品味着那种互相帮衬,扶上一把的真情实感,每个地方,每段经历,留下的全是感动,全是甜美,更多的却是欣慰,是长长的牵挂,萦回心间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