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其进行了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令,它的到来标志着暑热彻底结束,天气逐渐转凉。
白露三候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
白露之日,鸿雁来。鸿雁是候鸟,他们会通过迁徙来选择气候适宜、食物丰富的地方。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躲避寒冷。
二候,玄鸟归
又五日,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可以带来生机。
三候,群鸟养羞
再五日,群鸟养羞。这里的“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习俗
1.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2.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3.白露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4.十样白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5.吃番薯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白露养生
白露之后,秋风渐起,气温逐步降低,空气也日益干燥,这种气候特点在中医上被称为秋燥,很多人在秋燥中都会出现口干、眼干、皮肤干等症状。为此,白露养生的重点在于为过冬做好身体的准备,也就是所谓:白露三不露,还需守三气,以提高自身免疫力。
“三不”之不露头
道家经典《*帝内经》里讲,头为诸阳之汇。人的手三阳经、足三阳经都在头部汇聚,风邪、寒邪很爱伤人阳气,在气温降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度保护头部。
“三不”之不露脚
俗话说寒从脚生,脚上经脉交会,分布着70多个反射区,秋寒秋燥渐重后,膝盖和脚踝就不要露出,再常泡泡脚,促进足部经络疏通、气血盈满。
“三不”之不露脐
肚脐是个重要的地方,这里没有多余的脂肪组织,皮肤也很脆弱,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抵抗寒气,所以是最容易受寒的地方。在传统医学里,肚脐又叫神阙穴。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一旦肚脐受凉,直接影响穿行而过的经脉,极易引起腰腹冷痛、急性腹泻、痛经等。
“三守”之守肾气
道家养生认为,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以温为补。所以补肾气的方法不难,一泡、两搓即可:一泡——坚持晚上用温水泡脚,水没过脚踝,泡到身体微微出汗最好;两搓——泡脚的同时搓搓耳朵和腰部,以养肾气。
“三守”之保阳气
俗语说,白露不露身,就是在提醒人们,白露过后不能再像夏天一样赤膊露身了,晚上睡觉也要撤去凉席,盖住肚子保护阳气。秋季阳气保护好,冬天就不那么容易怕冷。
“三守”之润肺气
白露天气仍旧属燥,易耗伤津液,导致口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有鼻炎、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也很容易复发。所以,肺气还要继续润,最简单的就是要多吃些当季白色的食物,能入肺、润肺,比如银耳、梨子、白果等等。
写在最后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不仅是修身养性,更是我们的一颗感恩之心。从感恩我们的身体,到我们的际遇,从感恩父母,到热爱国家。古人的智慧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养分,踏先贤路,感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