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君为谢桥古银杏创作的诗画手卷局部
文/溪客
谢桥古银杏,因为两代帝师先后五次造访所留下的几首诗词及两幅画作,而裹上不同于别处古银杏的历史故事和特有文化色彩。值得一说的是,这个故事及色彩,并非别处古银杏那样被冠以这个皇帝亲植或那个圣人栽种之类的虚构,其真实性不仅有着出自翁同龢对景诗画的笔墨,而且有着可考的翁同龢亲笔所写的日记。以致我们可以明确知道,翁同龢第一次泊船造访紧邻岸边的这两棵老银杏,正是年前的农历四月十一日,也因而,这一天被当地人作为了一年一次的“谢桥双忠大树节”。
就在今年的这一天,我读到了忆君先生一首描写谢桥古银杏的长诗。长期着意于银杏文化研究与传扬的忆君先生,曾多次造访谢桥古银杏,并因之创作过多幅画作与诗作,由此可见了他与这棵谢桥古银杏的个中情缘。
正是这首长诗,使我有幸从一个艺术家视角感受谢桥古银杏的别致风韵,尤其是由他第一次提及的唐代到清代的一批曾与谢桥古银杏有染过的历史名人,以及为古银杏所见证的历史勾沉。
谢桥古枰
忆君
双忠庙里双银杏,尚墅城边忆谢桥
溯探新光崧泽远,绵连北境蝶仙迢
子牙怜渚直勾隐,言偃设坛烽燧燎
古镇公孙何诞日,凤凰萧统似成谣
千年华盖覆垣庇,多少乡邻尽目瞧
但看弦河民庶垦,亦闻膏壤圩田挑
从*削竹穿倭寇,贩海争盐荡浪潮
草圣书风传本蔚,一峰浅绛富春昭
计奸耘野拒降敌,屡谏景之归贬徭
盟主诗林珍柳氏,核舟方寸巧微雕
伯钦教授自经烈,武举大猷居首骄
持正官员名允肃,纠偏虞派立琴标
诸君无不衍遐嗣,谁个未曾拥树腰
最是帝师频踏访,俱将词画几番描
先生驾鹤蟠枰久,后学驱舲向木朝
对物金桃醍灌顶,解心遗墨遂天条
环观牝牡撑穹宇,轻揽残阳掩雀鹞
瘿挂根盘柯恣糙,雷侵火蚀橛枯焦
茫茫鸭脚旋疏密,朗朗飞蛾蹈夙宵
离叶别枝扶逸叟,撩山捻汐弄停桡
沉浮平仲怡霓舞,俯仰藤*沁玉箫
五仕合围添杖凑,二龙作状择岚跳
浑蒙浊世松禅志,意把清流霜翼翘
撕缝藏鹠窥洞洞,玩童潜腹躲猫猫
沧桑纵使乾坤改,浩气依然白果饶
犹叹元明四杰至,虚空灵眼尺图消
还凭蹼页寻踪觅,如沓骚人趋岸聊
更信希文玄宰顾,难疑若士石麟跷
欲知神采今安在,恰有范翁时以邀
共笑浓秋鎏乱扇,同忧逼仄困鳏凋
辛丑十一月初六,应谙熟并竭诚护佑谢桥老银杏范荣达先生之邀,携堂客忆然于金陵直驱常熟古镇,尽赏裹满奇闻、名冠江南之双忠庙古银杏灿然盛貌。此聚,另有相荐余同范公结缘并从远处亲自驾车而来的八旬老画家尤育皋。彼此畅怀一日,共话大树古今,甚为快慰。不由联想翁同龢五访此树曾两次巧遇同一金陵人胡千总情形,此二人或盘坐于裸根,或匝绕两树间,畅叙个中,遂成佳话。故令余倍添其感,即以此诗记之。
忆君朽稿于壬寅四月初十金陵水岸。
忆君这首近体诗,大概是诗人们描述谢桥古银杏诗作中可谓视角别具、字数最多的一首。以我理解,诗中“双忠庙里双银杏,尚墅城边忆谢桥。溯探新光崧泽远,绵连北境蝶仙迢。子牙怜渚直勾隐,言偃设坛烽燧燎。”是说谢桥镇为纪念唐代平定安史之乱英勇殉职的张巡与许远将*所建的双忠庙,和生长于庙中的古老双银杏,乃当地最具代表的历史文化符号。由明代谢家捐建的谢桥,坐落古代尚墅城边缘地带,之后该地由此得名谢桥镇。
据忆君告知,谢桥所在地区历史久远,于此地所发掘的谢桥新光村钱底巷崧泽文化遗址,相距古银杏不过五公里左右;于梅李何村所发掘的马家浜文化遗址,相距古银杏只有九公里左右;于练塘罗墩村所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相距古银杏也才十六公里左右。根据这些集中于常熟一带的新石器遗迹,可以推断谢桥古镇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就已聚集着颇具规模的先民生活圈。至商末时,泰伯携弟仲雍南奔到这一带始建勾吴国,因谢桥所在的常熟地域位其北境,因而被称为勾吴北境。那时,这里生长着很多古老银杏树,以致怜爱银杏氛围的姜太公也禁不住被吸引到此择一渚隐居,其垂钓之水,便称为了尚湖。作为孔子唯一南方籍弟子的言偃,即子游,在此地衣钵老师杏坛讲学方式施教,其影响有如那时遍布的烽燧台一般。
“古镇公孙何诞日,凤凰萧统似成谣。千年华盖覆垣庇,多少乡邻尽目瞧。”
这四句是说位于谢桥的老银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雌雄两棵,人们说不准它们诞于何时。诗中的“千年”只是泛指很久远,忆君依寻访过千余棵千年以上古银杏之感,以为它们应在年左右,至少也是当地传说的年左右,并不太像当地有关数据所低调表明的与南宋初年建立此处双忠庙年代相仿的千年左右。而民间,有说两棵古银杏乃梁朝萧统在此逗留时所植;也有说王母娘娘身边舞仙因与天鸷相爱私奔人间,变为凤凰仙子的他俩筑巢于附近,一次双双叼着白果飞过此地时因相互嬉戏掉落,生长为双银杏。
此作品为忆君多年前寻访有着两千年面貌的谢桥双忠庙古银杏后,依梦中意象所作
忆君认为,无论怎样的来历,阔若华盖的古银杏不仅是一个国家记忆的活化石,一个民族历史的活体见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已然人们心愿的寄托,心神的崇拜,心底的图腾。因而作为融于一方水土而颇得远近人气的这两棵银杏树,千百年来,自然是庇佑当地一方民众,承载当地民众情怀,尤其是阅尽该地区古来人世沧桑。
“但看弦河民庶垦,亦闻膏壤圩田挑。从*削竹穿倭寇,贩海争盐荡浪潮。草圣书风传本蔚,一峰浅绛富春昭。计奸耘野拒降敌,屡谏景之归贬徭。盟主诗林珍柳氏,核舟方寸巧微雕。伯钦教授自经烈,武举大猷居首骄。持正官员名允肃,纠偏虞派立琴标。”
这十四句,是说其中包括古银杏曾见证过本地民众开挖用于抗旱、排涝和运输的七条有如古琴弦的运河场面。也包括目睹过这里的民众修田陌沃膏土,使得这里美誉着“常熟”之名的战天斗地情景。还包括看到过这里的民众积极配合戚继光大*,纷纷削竹作剑勇刺倭寇的不屈气概,以及见识了因为源于滩海贩盐之争而兴起的农民起义波及此地时,这里民众所遭受的战事苦难和所具的坚韧品质。
另外,唐代享誉“草圣”的张旭狂草,也在老银杏见识下形成代代承传的书风。号“一峰”的元代画家*公望,以浅绛作画风格所创作的“富春江山居图”系列作品,逐渐昭然于世。号“耘野”的明末诗人、民族英雄瞿式耜,在晚年抗清过程中,即使兵临城下而手中空无一兵的危机时刻,依然与同僚从容对饮,并在城破之后屡拒诱降奸计,遗留下百余诗作,慷慨就义。号“景之”的赵士春,为明崇祯翰林院编修,因究于“长安五谏”的不屈之疏,被贬南疆。
还有,清初诗坛盟主之一的钱谦益,作为“东林魁首”深受“阉*”排挤,革职回乡与柳如是衍生一段情感佳话。明微雕家王叔远,擅径寸之木上雕刻各种物象,尤以刻核舟而名世。字“伯钦”的顾大章,历仕多职,因遭构陷不屈,自缢而死。陈大猷,明万历年间武举会试第一名,作为武状元而名震四方。清状元归允肃,任主试考官,刚直不阿,乃为国选才之典范。严天池,擅琴,组建明代第一个琴社——“琴川社”,创立虞山琴派,尤致力改变琴坛盛行的以文对音偏颇。
“诸君无不衍遐嗣,谁个未曾拥树腰。”
这两句是说,以上所提及的各类人物,皆属于谢桥所在的这片土地的后裔。作为乡邻,他们之中又会有谁不曾依着内心情怀而造访这两棵凭借伟岸之躯、凭借久远树龄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