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民路的前世今生,有太多的记忆让宜兴人去
TUhjnbcbe - 2024/4/24 17:45:00

尽管边界一次次拓展,

高楼一次次刷新天际线,

可说到宜兴这座城市的中心,

很多市民依旧会脱口而出

人民路。

▲如今的宜兴市人民路蛟桥街口向北新貌

在他们心中,

人民路及其周边,

始终是宜城最为繁华、

最值得一去的地方。

他们至今会回想起,

这条路的旧时模样。

▲年宜兴市人民路蛟桥街口向北原貌

清晨,

独轮车碾过石板路,

吱嘎作响。

午间,

饭菜的香气弥漫整条街道。

晚上,

沿着长街竹床排起了长龙。

姑娘小伙们,

相伴到商场里闲逛购物;

文人墨客站在蛟桥赏夜月吟诗词

……

随着时代发展,

繁华从这条路延伸出去,

城市一点点展露出全新的模样。

但人们依旧眷恋这条路的一景一物。

一条路,

见证了一座城。

站在人民路的一隅,

望见整座宜兴城走过的风风雨雨。 

1

老宜兴城,一条从城南荆溪门直通城北阳羡门的中轴线,把城区分成东西两半。一条荆溪河把宜兴城拦腰隔成南北两块。在中轴线和大河的交会处,一座名为蛟桥的石拱桥高高矗立在这个小县城的中央。这条中轴线的桥北部分叫北大街,桥南部分叫南大街。

▲宜城鸟瞰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文革”期间,这条大街更名为人民路。蛟桥拆除后,改成平板水泥桥,桥名也改为人民桥。桥北段叫人民北路,桥南段叫人民南路。再后来,宜兴城越变越大,原来的人民北路和人民南路合并为人民中路,向北拓展部分叫人民北路,向南延伸部分叫人民南路。

原南大街长约一公里,北大街长约一华里。南北大街连接着林林总总的小巷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桥南、桥北各设四个居民委员会,居委会的名称用当年最时髦的词语命名。桥南四个为和平、民主、生产、建设居委会;桥北四个为大同、共和、新华、常胜居委会。八个居委会管辖着全镇两万左右居民。

南大街是宜兴县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商业的中心,重要资源几乎都集中在南大街周边。宜兴城里的历史故事大多发生在南大街,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多从蛟桥以南的巷陌走出。阳羡第一人物周处、明代四朝元老徐溥、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卢象升、明末内阁首辅会元状元周延儒等等,不是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城南,就是他们生前死后的宅第、花园、牌坊、祠堂建在城南。

港区、小工厂和小作坊分布在蛟桥以北,居住在北大街四周的以体力劳动者为主。按旧观念,上海人把上海北部称为“下只角”,把南部称作“上只角”。宜兴城看似也是如此,桥北是“下只角”,桥南是“上只角”。其实不然,年5月,中共宜兴县特别支部就在北大街边一座名叫补庐的小楼里诞生。同年10月,党领导的宜兴农民秋收起义发令枪在北大街上响起,一场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激战就发生在北大街。北大街荡漾着英雄豪气。

▲人民中路(南虹桥向北)原貌

老宜兴城的中轴线虽说叫大街,其实只有约七米宽,弹夹石铺路,中间嵌青石板。沿街的房子以明清时期的砖木平房为主,已经很陈旧。国民党军队败走时,还用飞机在宜兴城扔了几颗炸弹,留下几处刺目的残垣败墟。那时,除了邮差,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人骑自行车,更没有机动车,所以大街也无需分车行道和人行道。路边只有几棵参差零落的白杨树。巷弄有长有短,有宽有窄,长则几百米,短则几十米,宽则五六米,窄则一米多,巷子里均为青石板道路。

2

老宜兴城里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那座雄踞于南北交界处的蛟桥。蛟桥因周处在此斩蛟而得名。这座桥自古以来一直是宜兴城的地标建筑。桥高2.7丈,长25丈,宽2.4丈,全桥由花岗岩砌成。拱形环洞的桥体横跨荆溪河,若长虹高挂,又坚固无比。魁伟的桥身雄踞在县城中央,高耸在十字街头,如鹤立鸡群,又气势雄浑。走进老宜兴城,无论从东南西北任何一个角度,举首便可清晰看到蛟桥高大的身躯。

▲年宜兴市蛟桥河原貌

蛟桥是一个绝好的观景台。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宜兴十景中的“铜峰叠翠”和“蛟桥夜月”。桥上有一副楹联:“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永固,重看明月映东流氿水万派朝宗”,这是蛟桥观景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宜兴这块风水宝地的绝好概括。蛟桥不仅是观景台,而且是历史演变的见证,留有不同凡响的人文典故。周处在这里留下了“斩蛟龙、除三害”的不朽传说;苏东坡在此留下了“晋征西将军周孝公斩蛟之桥”的墨宝;朝廷在此敕建明代内阁首辅四朝元老徐溥的牌坊;蛟桥还镌记着东汉年代宜兴的好官袁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美名。

▲如今的宜兴市蛟桥河新貌

蛟桥曾有过“长桥”“虹桥”“荆溪桥”等名谓。两千多年前的荆溪河,深广浩瀚,水势湍急,把宜兴城划成两半。为方便交通,宜兴县令袁圯在荆溪河上首建一座木桥。因河面宽阔,在河中每隔五丈筑一个土墩,形成一座十三个桥洞、七十二丈长的大木桥。因桥身长而俗称“长桥”,因势如长虹而喻称“虹桥”。周处在此处斩蛟龙,人们习惯叫它“蛟桥”。岁月荏苒,河道渐淤,河岸靠拢,北宋元丰年间,改建成石桥,长四十八丈,改称荆溪桥。乾隆十一年,重建蛟桥。年,为能通行汽车,三分之一保留石阶,三分之二抬高桥身,铺上了弹夹石。

可惜人民路上这个亮点,在“文革”中被彻底拆除,它的魁伟身形在人民路上永远消失。

3

改革开放前的老宜兴城,完全是个农村小县城模样。但是,我对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一往情深,至今依然眷恋着南北大街上的一景一物。每每想起当年那条街道,即使是细枝末节,都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

▲人民中路(华地向南)原貌

一到清晨,大街上便会响起独轮车的声音。城南多丘陵山区,山里人把山货运进城,再把城里的垃圾运到乡下去做肥料,都用手推独轮车作运输工具。独轮车全身都是用木头制成的,车轮也是木质的,只是外面包了一层铁皮。车子的两侧装着上千斤分量的东西,用手臂平衡着车身推动前行。车轮在街中心的石板上滚动,时日一久,石板上便压出一道深深的车痕。农民勤快,总是在天不亮时出发,天亮时分进城,上午九点多就返回。一路上,车身载重发出的吱吱声和车轮在石板上的滚动声交织在一起,是宜兴城富有年代色彩的声响。

一到天亮,家家户户沿街生煤炉,袅袅的青烟夹杂着油条烧饼店炉子里冒出的呛人的二氧化硫味,弥漫在大街上空。大街两旁排列着一字长蛇阵的马桶和尿壶,也算是当时大街上的一道风景线。中午时分,家家户户开始烧饭,街上又飘逸着饭菜的香味。虽然小市民收入有限,生活拮据,但是粗茶淡饭的味道也足以让行人垂涎三尺。

白天街上行人稀少,城里人上班,乡下人农忙。不时可以听到穿街走巷的“鸡毛鸭毛换糖吃”的吆喝声。只有到了学校放饭时,满街都是中小学生,黑压压的人群像洪水一样从街上漫过,再流向每一条巷弄。到了傍晚,家门口的人行道就是沿街住户们的乐园。先是摆上一个小桌子,大人或是围着桌子下棋,或是倒上一杯酒,自斟自饮。咸菜萝卜干是下酒菜,难得会有花生米或油炸豆瓣。小孩在桌子边做作业,不时觊觎着桌子上的食物。女人在小桌后洗衣服。夏季的晚间,女人们洗完衣服,把洗衣水泼在门前发烫的弹夹石上,腾出团团蒸汽。然后,搬出竹床、躺椅或竹凳子,一家人或坐或躺在上面,摇着扇子,乘着风凉。男人赤膊,女人一般穿无袖汗衫,也有上了点年纪的半遮半掩地赤裸着上半身。

中学生夜自修结束,是一天中的第二次人流高潮。中学生精力旺盛,边走边跑,边走边跳,边走边大声喊,边走边引吭高歌,小小的县城炸开了锅,甚是热闹。等中学生放学的队伍消失了,夜市也开始打烊,路上人迹罕见,县城进入静寂。昏暗的路灯不到后半夜就熄灭了。乘凉的人也开始把竹床竹椅搬回家,上好门板睡觉去了。

每逢节日,或有重大活动,或有政策、指示发布,南北大街便是群众活动的主要场地。从南到北,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口号声声,人流如潮,煞是精彩。夜间,大街上常有文艺表演,路边搭个简易小台,上面挂一盏电灯,台上有说有唱,台下人头攒动,这是当年小城常有的免费艺术享受。小学生喊话队呼着各种口号穿梭于大街小巷,是每天傍晚少不了的事。

4

和平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必然要发生变化。道路要拓宽,新房要建造,城区要扩大,环境要美化。宜兴城里的那条主轴大街,即后来的人民路,在我的记忆里,先后经历了五次大改造。

第一次是大跃进时期。南大街上新盖了一幢融饭店、百货、服装加工厂、南北杂货、理发和旅馆于一体的二层商业大楼,横跨白果巷和西庙巷之间。南大街最南段新建了氿泉浴室。北大街上盖起了百货公司。几幢新建筑的出现,令几十年不变的南北大街增添了新的气象。

第二次是年。拆除蛟桥,改成水泥平板桥。弹夹石路面改成水泥路。路边栽了悬铃木行道树。南北大街改名为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因为资金有限,革委会提出了“人民路人民建”的口号,把挖下水道的任务分摊到沿街的单位,出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动手的劳动热潮。

第三次是从年到年间。道路拓宽,长度延伸到米。两边的悬铃木行道树已经把大街搭成了绿色甬道,沿街竖起了几幢多层建筑。

第四次在年前后。这一次是人民路全线最大规模的改造,道路从12米拓宽到34米,长度延长至5.6公里。昔日的明清平房被华丽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取代,香樟树成为行道树。人民路向南延伸,挡道的是宜兴宾馆。宜兴宾馆的前身是宜兴最大的私家花园——“溪隐园”。建在宜城南郊、深溪河畔的园林,绿荫掩映着亭台楼阁,曲桥萦回着假山碧池,其精巧和气派在当年实属罕见。这里很早以前就接待过外宾。年2月,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派调查团到中国调查“九一八事变”。当时调查团调查并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罪行,并向全世界发布了新闻公报,而这次新闻公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正是在这里召开的。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外宾招待所。改革开放后,变成宜兴第一家星级宾馆。人民路的延伸、城市的扩大是当务之急,人民路在“溪隐园”中穿堂而过。虽然昔日的“溪隐园”消失了,但是深溪河岸变成比“溪隐园”更美的大众园林带,再往南的龙背山森林公园之美就更让当年的园主人无法想象了。

第五次大改造是在年、年。道路变成了黑色,绿化变成了四季常青,人行道变成了花岗岩路,各种交通标识齐全,路灯造型潇洒浪漫,公共交通发达完备,原本在地上的管线全部入地。白天洁净美观,晚上流光溢彩,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尽善尽美,而且人性化。

除了这五次大改造,人民路还经历了无数次小的改造,不断提升这人民路的“里子”和“面子”。

▲人民中路(太滆桥向南)新貌

老宜兴城的四周,崛起了美轮美奂的新城区。几十年过去,宜兴城的范围不知扩大了多少倍,通衢大道、阡陌街巷不知增加了多少条,现代化高楼大厦也不知建了多少幢。当年那条一公里多长的宜城中轴线仅成为人民路的一段。老宜兴人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有的机关、学校、医院纷纷搬出老城区,那座宜兴的标志性建筑蛟桥也易地重建,更靠近“铜峰叠翠”了。“南大街”“北大街”这些旧名谓再无人说道。

但是,我常常会想起老宜兴城里的那条中轴线。我是在那里长大的,宜兴城是从那里变大的,宜兴人是用那样的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不管说恋旧怀旧也好,还是说生理心理变老也好,我觉得人民路在宜兴城的历史地位无法改变,因为谁都改变不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规律。

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

没有今天就没有明天,

记住昨天是为了

珍惜今天和向往明天。 

内容源自于年06月16日

阳羡版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路的前世今生,有太多的记忆让宜兴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