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冬至祭祖吃馄饨、饺子冬至,也叫冬节,它是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古代把冬至视为“亚岁”。许多地区家家户户冬至日都要吃馄饨,习俗以为冬至吃了馄饨,冬天不冻耳朵,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日:‘冬至馄饨夏至面’”。史料记载,南宋时人们就有吃馄饨以祭祖风俗。古代神话中,混沌是开天辟地的一位重要的神话传说人物。《庄子》说,远古时代,南海的天帝叫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就叫混沌。倏和忽二位常到混沌那里去游玩,混沌招待他们非常的殷勤周到。有一天,倏和忽在一块儿商量怎样报答混沌。他们说,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东西等,可是那位好心的混沌却一窍也没有,我们不如去替他凿出七窍来,让他和我们一样有眼、耳、口、鼻。于是倏和忽就带去斧头和凿子之类的东西,给混沌开窍。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但是,可怜的混沌经他的朋友这么一凿,却呜呼哀哉了。《山海经》书中说,混沌是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黄帝。在古代神话中,混沌一词屡见于开天辟地之篇。而开天辟地的人物,必定是受后世敬仰和纪念的祖先,这大概是古人将馄饨与祖先联系在一起的缘故吧。明清时代,江浙人在冬至日已改吃汤圆,而喜面食的北方人保持着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台湾人在冬至日吃“圆仔汤”。冬至日前夜,家家户户要做红、白两种米圆,称之为“冬节圆”。大约在吃过晚饭后,全家老少围在一张大桌子旁搓圆仔。冬至清晨,家家以煮熟的圆仔汤三碗或五碗供奉厅堂、井头、灶头等,并备牲醴祀神。一方面敬神,一方面向祖宗报告冬天的来临,然后全家吃圆仔汤,意味着团圆和添岁。腊八节喝腊八粥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年岁之终,农闲。古代的人们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腊月里民俗很多,最重大的节日之一,便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伽,苦行6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八粥”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腊八粥不仅为僧侣享用,民间也很盛行。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在清代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