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和白兰花香一起渐渐隐没的还有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5/2/23 22:50:00
<最近一篇“上海街头最后的卖花阿婆”的文章在网络上刷屏,让许多上海人感慨不已,“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不仅仅是一句吆喝,更是上海人心中一种独特的情怀。

那是奶奶的皱纹,是外婆的眼神,是妈妈的叮咛,是女儿的思念,它伴着时光如花香般沁入心脾,凝结成一道独属上海的乡愁。

无论在哪里,这声叫卖就是故乡,一声“栀子花,白兰花”好像整个童年都回来了!

而如今,在整个上海,坚持卖白兰花的大概只有几个人了。卖花的阿婆越来越少,弄堂里的叫卖声也几近绝迹。

小克勒想起我们的老朋友、配音艺术家曹雷老师曾经多次在“克勒门”的活动上表演过的“弄堂叫卖”,如今这叫卖还有多少人能听见?还有多少人会唱起?

曹雷在“克勒门”八周年现场

十九世纪末,石库门开始在上海出现,弄堂里便有了小贩们或高亢或低沉的叫卖声。

曹雷老师告诉我们,当年她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时要公演话剧《上海屋檐下》,当时的导演朱端钧先生提出用上海弄堂的叫卖声来表现整个一天的时间。

《上海屋檐下》海报

出于这部话剧的需要,曹雷收集了从清晨到深夜,上海弄堂里一天的叫卖声。想来,这是多么珍贵的属于城市的声音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喊一喊,看看这些叫卖你还记得吗?

1

拎册来!——这是上海弄堂每天清晨的第一声吆喝,如同公鸡报晓,听到这一句,家家户户行动起来,一只只马桶齐刷刷地拎出来啦。

,有轨电车的铛铛声,倒马桶的声音,这些虽然不是叫卖声,却是上海弄堂最早、最有特点的声音,曹雷老师称之为独属上海的“清晨交响曲”。

2

栀子花,白兰花——这几乎是上海弄堂叫卖最典型的代表。

花儿洁白无暇,香气沁人心脾,对这些花的喜爱,体现了上海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对审美品位的态度。

随着音乐“,”的叫卖声,梳着两根麻花辫,穿着一身蓝白碎花衣的卖花人提着小竹篮走了过来,竹篮里深蓝色的布头上放着朵朵洁白的花,这是小克勒心里最美的画面。

3

棕绑藤绑修伐?——上世纪中期,社会物资匮乏,会“做人家”的上海人都很勤俭持家,家里破损锅碗瓢盆都不舍得扔掉,能修自己修,不能修的等师傅来修。

于是锅碗、阳伞、套鞋等日用品都有巧手师傅来修,最大件的就是床上的棕绑藤绑了。

修棕绷

这几个字都是平声,可以拖得很长,因此吆喝起来特别悠远绵长,好像蒙古长调一般。

来来来,跟小克勒唱一下:棕-绑-藤-绑——

4

削刀,磨剪刀——这句吆喝很能体现抑扬顿挫,“削”的上海话是个入声词,发音短促,“刀”是平声,可以拖长,“磨剪刀”几个字,“磨”字往下滑,“剪”字往上抬,“刀”又顺势而下,所以五个字的吆喝充满旋律感和节奏感,不信你们喊一声听听?

小克勒听过刘欢的歌“磨剪子嘞,镪菜刀。”那跟上海弄堂的叫卖完全是两个味道啦。

磨剪刀

5

生炒糯米热白果——这句一听到就让人流口水,虽然到现在小克勒也没有在街头吃到过。

以前,每到入秋以后,上海弄堂里就会出现一些挑着担子炒白果的小生意人。一个泥炉子,一个铁锅,一把锅铲,白果装在担子另一头的木桶里。

卖白果

炒白果的时候,白果要裂开的,一爆开一粒就有两粒那么大。

所以完整的叫卖是首歌:生炒糯米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粒开花两粒大,两粒开花鹅蛋大。

6

桂花赤豆汤——这是小克勒的最爱,出现的时分最好是在午后,午睡刚醒,从小贩手中接过一碗热气腾腾的赤豆汤,桂花的香甜蔓延全身,喝好赤豆汤,元气满满,幸福满满。

除了桂花赤豆汤,还有白糖莲心粥,火腿粽子,五香酱油茶叶蛋等等。不行了,小克勒写饿啦!

7

笃笃笃,卖糖粥——这是一首上海弄堂里流传的童谣,全本相信很多人都能唱:“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个肉,还侬个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花狗,汪汪汪。”

很多童谣都是由叫卖声演变而来的。卖糖粥的生意人挑着骆驼担,拿一根细细的竹子,边走边敲着竹筒,发出“笃笃笃”的声音,这也是这首童谣开头的由来。

糖粥担曾几何时,这些叫卖声是上海城市里不可或缺的风景,它们伴着我们成长,伴着城市变迁,伴着这个时代走到再也听不见。

它凝刻着一段岁月,记录着一段时空,变成了一段长在每个人心里的淡淡的乡愁。

你还记得哪些叫卖声?欢迎在留言中告诉小克勒啊!

克勒门

是一个在上海

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文化沙龙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旅局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原标题:《和白兰花香一起渐渐隐没的还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白兰花香一起渐渐隐没的还有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