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早在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告子提出了“食色,性也”的观点,强调了追求美食与美色是人的天性。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提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观点,认为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有不少学者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称为“饮食文化”。由此而来,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把美食作为生活审美的主要对象。文人烹饪、文人与美食自然就会涌现出诸多往事。本文给大家说说文人与美食的那些事。
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能吃,下品好吃。好吃不过老饕,能吃无非肚大,会吃则极为复杂:能品其善恶,能明其所以,且能调和众味配备得宜,信手拈来皆成美味。达此境界者,才算得上真正的美食家。但欲达此境界,仅靠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人的文化修养,甚至还关乎人的灵性。——摘自《烹饪基本功入门》·文人与美食
张季鹰与莼菜鲈鱼
张季鹰即张翰,西晋文学家。当年思念吴中特产、味道特别鲜美的莼羹、鲈鱼脍,于是诗笔一挥,写下了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他为了回家吃莼菜,把二十四史上的大小官僚惊呆了——张季鹰这个名字好,有魏晋风骨,为了莼菜,他把多少人钻山打洞想得到的官帽子抓起来朝地上狠狠一扔,说不定还踹上几脚,拍拍屁股就回家吃鲈鱼与莼菜。
苏东坡与东坡肉
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苏东坡与美食的渊源,堪称史无前例,后无来者。苏东坡的一生与美食息息相关,无论仕途坎坷,还是性命攸关,都无法阻挡住他追求美食的步伐。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十年九涝。年复,黄河在澈州决口,一个月就围困徐州。苏东坡身先士卒,率领众人经过7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筑起了抗洪堤,保卫了徐州。徐州老百姓纷纷给他送上猪肉羊肉,以表感谢之意,苏东坡清廉,酒肉推辞不掉,就指点家人做成红烧肉,回赠给抗洪的百姓。于是,徐州多了一道市菜——回赠肉(东坡肉)。
任杭州太守时,有一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幸亏苏公及早修浚两湖,筑堤防汛,不仅使杭州的老百姓免于洪灾,而且西湖上还多了个交通便道——苏堤。过年的时候。百姓们听说苏东坡在徐州时最爱吃的是红烧肉,纷纷担了酒和猪肉给太宇送年货。苏公又使出了回赠肉的杀手锏,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西湖的农民工。结果,厨子粗心的看成了“酒肉一起烧”,便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经过千锤百炼,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得到了东坡肉的美名。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处于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却忧国忧民。年,痛心于时政的凋弊,辞职的杜甫,应朋友严武的邀请,来到四川成都,有一日,杜甫在河里捞了一条大鱼,他高兴异常,亲自掌勺,做了这条鱼,邀请朋友们来吃。朋友们一进门,闻得鱼香扑鼻。纷纷来看,鱼被开膛破肚蒸熟了,葱姜蒜和芡汁烧热浇入鱼身,碧绿的香菜配上小红椒,撒在鱼身上面。色美味香,十分诱人,众人纷纷问此道菜叫什么?杜甫羞涩地说,“尚未取名,大家可自行取名。”于是,众人一边品尝,一边取名,浣溪鱼、草堂鱼、成都鱼、杜甫鱼……杜甫听了,都不满意,说:“我最钦佩五柳先生陶渊明,这鱼背部有色丝,很像柳叶,不如就叫‘五柳鱼’”。众人一听,拍掌大笑,皆同意其言。从此,“五柳鱼”就成了川蜀名菜。
韩愈与胡辣汤
韩愈,唐朝中期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美食创造者。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造反,派刺客暗杀了当朝宰相武元衡。朝野震动,群臣就“战”与“和”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关键时刻,韩愈上了一道奏折《论淮西事宜状》,让唐宪宗下了“战”的决心。在刺杀案中受伤的裴度临危受命,前往淮西平叛,韩愈以“行军司马”身份随征。能文能武的韩愈,向裴度献计,趁吴元济老巢蔡州防备虚空,偷袭蔡州,活捉叛将。裴度采纳,果然一举平叛。同年冬,平叛大军班师回朝。路过襄城(今河南境内)为了不扰民,大军驻扎城外,天寒地冻,士兵们冻得瑟瑟发抖。韩愈想起从吴元济府中搜出的大量胡椒,让人碾碎成粉,配牛肉和豆腐丝,同锅熬成汤,分给士兵们御寒。此汤味美性热,极为驱寒,士兵们喝了后,立刻体热,精力恢复。主帅裴度连喝三碗犹不过瘾,于是赐名“胡辣汤”。后来,连唐宪宗也极爱喝此味鲜汁浓的汤,称赞韩愈此番美食创新有功,胡辣汤,遂成河南名吃。
陆游与莼羹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对饮食很有研究,懂得菜肴不同习性的合理搭配,也是一位善用食物养生的美食家。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有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物,烹制出一桌丰盛的佳宴,吃得宾客们“扪腹便便”,赞美不已。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自负,认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苏陀”(油酥)媲美。他还用白菜、萝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菜蔬做甜羹,江浙一带居民争相仿效。陆游的《洞庭春色》一词中,有“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袁枚为寻豆腐菜肴制作方法而“三折腰”
袁枚清朝诗人、散文家。著有系统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随园食单》。据说有一次,他在某户人家吃到用芙蓉花烹制的豆腐,色如白玉,嫩若凉粉,且有淡淡清香。打听到一家小店出品后,他就跑去那想问清楚做法。店家是位年老赋闲在家的官吏,看到是大诗人袁枚,有意刁难,就说这技艺赛过千金,怎么能随便告诉别人?袁枚一听就急了,问要多少钱才可以说,自己一定出。老人家便开玩笑说,“这是金不换!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你是否愿意为这豆腐三折腰?”袁枚是个爽快人,向来又以不耻下问出名,听了店主的话,不愠不怒,毕恭毕敬地向这位比自己年长一倍的老人弯腰三鞠躬。店主见他居然俯首施礼,屈尊求教,一脸歉疚地说折杀我也,折杀我也。一面赶忙频频答礼。然后,将制法全教给了他。
周作人与美食
周作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写散文喜欢谈吃,他住在古老京城北平“苦雨斋”里,喝苦茶,吃豆腐、萝卜、白薯等清淡的家常菜蔬,写平和闲适的文章。《知堂谈吃》一书里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酒、茶、臭豆腐、野菜等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事物。对于故乡浙东绍兴美食,糕干、糯米食、白果、水红菱、绍兴酒、烤越鸡、鲞冻肉等,周作人则是念念不忘。他十分爱吃鲞冻肉,这是浙东过年必备的食品,做法简单,将白鲞切块,与猪肉同煮,重要的是冻了吃不是吃现煮的。久居京城的他,很为吃不到此物而抱憾。
汪曾祺为吃过桥米线而卖字典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冠以“史上最著名的吃货”。汪曾祺不惜卖了字典去吃过桥米线成就了一段佳话:年秋这位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大二那年,有过一次失恋,两天两夜不曾起床。好友朱德熙吓煞,挟一本厚厚的字典,匆匆赶到46号宿舍。“起来,吃早饭去!”见小汪瘫睡如泥,朱德熙在门口大喊。于是乎,两人晃悠出去,卖了字典,各吃了碗一角三分钱的过桥米线——全好了。
美食文化的创造,首应归功于厨师,但厨师未必是美食家。即使烧得一手好菜,如果不能明饮食文化的渊源,融会贯通,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何谈为“美食家”?治大国如烹小鲜,轻而易举,信手拈来,皆成美味,可谓大厨师,可为大师,亦可兼称美食家。另一方面,文人的贡献,也不可忽略。
谢谢大家品读。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