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华之花气薰人贴散文
TUhjnbcbe - 2022/11/5 21:14:00
陕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647706.html

花气薫人。

我在秋天从心怡广场经过时,刚好迎面撞到。

那时九月,天高且淡,正一点点疏离,似欲脱身而去。梧桐的叶尖正在变卷,有心无力的样子。花圃里颜色零落,只剩料峭的菊花*。仿佛宴席将散,万物都少了执念。

忽然闻到桂花香,隐约在空气里,细碎而宏大,像看不见的雪,极幽微又极密集地渗入鼻息,只消轻轻吸上几口,便如中了毒般,恍恍惚惚,身形绵软了。

抬头看时,却不见桂花树,也许它深藏在那一丛叶片炫亮的白果树中,如素朴隐者。也许它根本就在远离我视线的地方,只是香气无法收束,挣脱了出来,真的是花气薰人。

遂觉桂花道行太高,于无香处闻香,便知无香即有香。而这浓郁的有,又被桂花树隐于无迹,真的是大香无形。

只是,我对花香的认识仅止于此。

北宋大文学家*庭坚参禅,据说有一次就是闻到了木樨香,忽然开悟。

木樨,即桂花。

但我喜欢桂花这个名字,温柔又敦厚。

还说*庭坚。

*庭坚自幼聪慧,据说六岁就能写诗,成名很早。在北宋开放的社会风气下,*庭坚和柳永一样,喜欢流连青楼,夜夜笙歌,还专写一些男女冶艳的诗词,再经那些红颜朱唇抚琴弹唱,烟花巷陌悄然流传,颇得一些人赏识。*庭坚当时并不在意,那时年轻,似乎怎样狂放都不为过。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圆通秀禅师。

其时,他是和画马名家李伯一起去参访圆通秀禅师的,秀禅师劝诫李伯说,你不要把全部心念都投注到马上,你也可以画一些佛呀,菩萨之类的画像。你若心心念念都是马,形随心转,将来恐怕难免堕落,投胎为马身。

*庭坚听了,在一边笑。以他的诗才,他必定认为自己来世会是一首平平仄仄的绝世好诗吧。谁知圆通秀禅师转过身义正严词地对他说:你不要笑,大丈夫才情盖世,难道只用来写一些误导众生的艳情诗词吗?

*庭坚不以为然地反驳说:难道我也要因此堕落马身?

圆通秀禅师说:岂止堕落马身,李伯心念在马,堕落马身只是他个人的事,你写艳情诗词,不知挑动多少人的贪淫好色之心,这是要堕入阿鼻地狱的。

*庭坚是一个有慧根的人,被圆通秀禅师当头棒喝,他猛然醒悟,发誓再不写这些轻佻浪漫的诗词。

没有慧根的人,是否会一条道走到黑,不得而知。但对有慧根的人,恰恰好的机缘真的很重要,它是拔云见日的那阵风,也是醍醐灌顶的那瓢水。

对*庭坚来说,它还是扑面而来的一阵桂花香。

*庭坚后来果然跟着晦堂禅师学禅。*庭坚的学问好,金刚经更是不在话下,知言解义,只是学了三年却没有找到悟道的法门。就像现在学生读书,每个字都认识,通篇读下来,却不明就里。有一天他忍不住问晦堂禅师:你是不是有什么秘诀没有完全教给我呀。

晦堂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庭坚:你读过《论语》没有?

这一句话问我们不要紧,问*庭坚却是个侮辱。要知道,古代读书人,小孩时代就会背论语了,何况聪颖过人,过目成诵的*庭坚呢。

既然师父问,*庭坚也没什么办法,只好说:当然读过啦!

晦堂禅师说:论语上有两句话,“二三子,我无隐乎尔?”,意思是说,孔子说,你们这几个学生,不要以为我隐瞒你们,我没有保留什么秘密啊,早就传给你们了。

自视甚高的*庭坚,这下脸上有些挂不住,老和尚却一拂袖走了出去,*庭坚只好没落地跟在师父后边走。

秋天的山上,桂花正开,香气袭人。晦堂禅师忽然回头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你闻到桂花香了吗(闻木樨香乎)?

*庭坚使劲吸了吸鼻子,说:我闻到了。

晦堂禅师就说:我隐瞒你了吗?(二三子,我无隐乎尔!)

*庭坚忽然一下开悟了,就写了一首偈颂:

说是还家未到家,水边林下旧生涯。

昨夜月明云散后,西风一树木樨香。

原来,花香一直都在,是我们自己没有打开自己的心。

如果放在中药里,桂花香应该就是引导药性抵达病灶的那副药引吧。

*庭坚闻香悟道的故事,其实是一段知名的公案,许多人都知道,这里不厌其烦地写这件事,是为了另一个人。

北宋王诜。

他是北宋名将之后,著名画家,善写诗做词,书法也很精,是一个全才型的人物。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北宋附马。

纵观历史,两宋虽然并不强大,一直被称为弱宋,但却有一个可以和明朝并列的骄傲,那就是对外从无和亲。宋朝的公主们宁愿下嫁,也不愿嫁到辽、金等国。

王诜当时娶的,就是宋英宗的第二个女儿赵浅予,也是宋神宗最喜爱的妹妹,嘉佑八年被封为宝安公主。

只不过,王诜因为对公主不好,在历史上留下著名渣男的形象,也因此被贬官。

宝安公主其实是一个很温厚的女子,她没有公主的刁蛮脾气,贤慧、温柔,知书达礼,周济亲属,朝野内外的名声都很好。她对婆婆卢氏也很孝顺。卢氏寡居,她特意住在近处,每天给婆婆带去好吃的。卢氏病了,她亲自调和汤药,端到床前侍奉。她为王诜生了儿子,儿子三岁夭折。

她倾慕王诜的才华,对王诜无怨无悔。

王诜对公主却甚是冷淡,不但当着公主面和侍妾亲昵,据说他的侍妾就有八位,还经常携妓妾和苏轼等朋友在郊外冶游,甚至张狂到给侍妾撑腰,任由她们欺负公主。

公主生病去世后,神宗皇帝从公主乳母那里知道了内情,勃然大怒,把王诜的八个侍妾全部杖打并婚配兵卒,还一口气把王诜贬到千里之外的均州,并剥夺了他所有的官爵。

这场名动京城的婚事,终于成了两个人的悲剧。

但也许从一开始,皇帝给的,和王诜想要的,就不一样。

作为开国功臣之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将门之子,王诜和那时候所有积极入世的精英们一样,满怀着热烈的*治抱负,希望创一番不朽功业,不输与他的先祖王全斌。

他有才,有热情,有门第背景,他自然是可以的。

然而,北宋对外戚的控制极其严格。

当了驸马以后,不但不能参*议*,连和亲朋好友的私人来往也要避嫌——尤其是朝中显要,有事没事都不得来往。

他只是驸马,皇家的附属品,像一个花瓶被供奉在驸马府中。

他不能像他的好兄弟苏轼那样,轰轰烈烈,活出自己的价值,也不能像先祖,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或者说,从娶公主进门那天起,他的*治梦想就彻底破灭了。

然而,王诜桀骜不驯的性情,注定了他不是温良恭俭让的花瓶。

他开始随意冷落妻子,恣意欢洽冶游,也因此多次触怒皇帝,屡遭贬谪。

附马两个字,是否误了他,也误了公主一生?

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宋代画作《渔村小雪图》,绢本设色,前隔水有宋徽宗的题记,尾纸和画上有乾隆御题,题跋者有18人。

这幅被这么多人爱不释手的画,正是北宋王诜被贬均州时所做。

远离了雕栋华屋,远离了锦衣玉食,远离了都市和繁华,渔村,小雪,荒寒,枯寂,时间又另一种方式靠近,惊艳他,也安抚他。王诜在画中,画拔地而起的峰峦岩岫,长着虬蟠老松的峭石孤壁,迷蒙中的江流,烟波里的飞鸟,幽深的山谷里策杖漫游的老人,他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他的画里出现了小船,渔夫在船头张网垂钓,在积雪初霁的天气,渔夫的生活平静却充满希望。是否,这也是他向往的生活。

《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代表王诜最高成就的画作,都是在他被贬后所做。也许注定,王诜此生最称职的身份是艺术家,而不是附马。

的确,做为艺术家的王诜,不但自身多才多艺,还拥有一个强大无比的朋友圈。

来看看北宋历史上一次隆重的文人集会吧。宋神宗元丰初年,王诜邀苏轼、苏辙、*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当代十六位文人名士到他的宅弟花园——西园游园聚会,会后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书写了《西园雅集图记》,这就是著名“西园雅集”,历史上可以与之比肩相提的,是晋代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集会”。

米芾在《西园雅集图记》中写道:“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来西园集会的人,都是知进知退的人,他们退出人间,才在诗里,字里,画里,文里,留下他们的位置。

王诜做为西园雅集的召集者,但凭这一件事,足以名垂千古。

王诜其实还有一个身份,书画鉴藏家。

这首先得益于他对书画鉴藏的痴迷,而他的身份、地位及财力也为他从事书画鉴藏创造了足够的空间。更何况,他结交的,都是北宋艺术圈殿堂级的顶尖人物。

王诜藏品十分丰富,且几乎都是精品。这些收藏品获得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史载他的收藏途径大致有赏赐或赠送、藏品互换、借而不还、购买、作伪和摹拓等方式。

有时为了得到心爱的藏品,王诜甚至使出全身的解数。有些收藏品他还会以借而不还的方式强夺。比如《书史》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诜借余砚山去,不即还。刘为泽守,行两日,王始见还。”借别人东西,被催要了才还,这该是有多不舍。

也有借了不还的。米芾的《画史》中就有多处记载王诜借人书画不还之例,“余收易元吉逸色笔,作声如真,上一鸛鹤活动,晋卿借去不归。”

还有以假乱真的。米芾在《跋快雪时晴帖》中记载:王诜借了米芾藏品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未经同意就擅自割下原作的名人题跋及章署,合裱在模本后方才还给米芾。这种真假参半的作伪方式让米芾苦笑不得。

王诜对这些藏品,看来是真爱,即使耍无赖,借而不还,占为已有,也显出几分情痴和可爱。宝安公主如果知晓,不知会不会更加心酸。

这个世界上,爱和咳嗽一样,是无法掩饰的,但也同样无法交换。所以,爱是一个人的事情,相爱才是爱情的最美的样子。

公元年的*庭坚,已经42岁了。

彼时,他已是和老师苏轼齐名的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被世人并称“苏*”。

但文坛上大名鼎鼎他,仕途却一直不顺。

北宋*争十分厉害,被认为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朝堂上新旧两股势力之间的斗争就再未停止,今天东风压倒西风,明天西风压倒东风,最后慢慢蜕变为一已私利和权利之争。北宋朝堂上的官员们,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站队,要么支持新*,要么坚持旧法,稍不留神,就后遭到*敌的弹劾和倾轧。

*庭坚也不例外,在这场斗争中,*庭坚虽然没有积极参与,但他是苏轼的学生,站在旧*一边,所以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他也受到牵连。*敌从他写的《神宗实录》中搜出“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认为“龙”字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但*庭坚在北都做官时,亲眼见过,他认为在船底安装铁爪,抓取河底泥沙治理河道这种做法,太儿戏了。他如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贬到黔州。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又被贬到戎州。

但*庭坚是一个生性豁达的人,对此毫不介意。他忠贞诗书,讲学不倦,闭门参禅,思悟人生。苏轼夸他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庭坚最高的评价:他不用去让别人知道,别人已经知道他了。而世上多少人,欲即人而人逃之,活成让人讨厌的样子。

时至中年,*庭坚已不再写“娉娉袅袅,恰近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这样的艳情冶词,花花草草,莺莺燕燕都留在了人生的春天。现在,他写“人生莫放酒杯干,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这样的词句,喝酒,簪花,好好吃饭,身体健康,人生可以从心所欲,已经不必在意别人的冷眼和青眼了。

退出名利圈,*庭坚的诗词书法艺术,反而愈加精进。一进一退,人生最难的修行,他走得淡然而坚定。

其实,*庭坚最大的成就,还是他的诗歌。本来,诗歌到了唐代已至巅峰,宋诗基本处于一种无法超越的尴尬境地,*庭坚独辟蹊径,延续老杜的写实传统,却又追求无意为文而文已至的自然之境,对于向他求教的弟子,他又悉心教授,以他为首形成的江西诗派,奇峰兀立,成为当时宋代影响力最大的诗歌流派。

求诗这种事,强取不得。

王诜的算盘早就打好了。他喜欢*庭坚的诗,便写了几首诗,诱他来和。

*庭坚说自己懒,不想写。人到中年,估计都不喜欢写命题诗了,不想被太多条条框框束缚,也因为人生有太多无常,大都跑出命题的范围,连感慨都来不及。

王诜开始频频给*庭坚送花,送诗。男人浪漫起来,真没女人什么事。满屋子的花,香气熏人,如美人在侧,考验着*庭坚的定力。*庭坚盛情难却,终于挥笔写了一幅《花气熏人贴》送给王诜。

花气熏人欲破禅,其实心情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帖前加有识语:“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

是王诜狡猾,还是诗人容易被感动。但花气的确召唤了*庭坚最动人的作品,偶然欲书的浪漫气息,简切流美。无意间的两句,全是禅意,轻轻一拂,禅就破了。这是宋人的高妙之处,全是有意,又全是无意,留下来的,尽得风流。

心情其实过中年。

也只有过了中年,闻到花香,心里才会抖那么一下。一切似乎都晚了,又似乎一伸手还够得着。

有那么难吗,到了春天,有了写诗的念头,却像一层一层逆水的滩头,船要上行,何其艰难。其实,让他为难的,不只是花香,还有朋友间难以辜负的情意,*庭坚,终究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啊。

但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永远住着一个孩子吧,就算到了白发三千丈时,该感动的时候还会感动,该癫狂的时候还会癫狂。春天来了,还是会有写一首诗的萌动。

诗好,书法也好,经历人生反复涤荡和淘洗的*庭坚,晚年的书法也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这幅《花气熏人贴》,写的风流蕴籍,不刻意求工,尽得天然之妙,字里行间仿佛嗅得到花香,那笔画也洒脱,慵懒,毫不掩饰一个中年男人的圆熟和无奈。

反复读那贴子,爱不释手,蓦然觉得那一屋子花香,哪里是破了*庭坚的禅,分明是加持了他的功力。

*庭坚当年闻香悟禅,他最懂得,禅其实不是枯寂,不是禁闭,而是生动,浓烈的,如那熏人的花香,亦如他随手写下的流传千年的《花气熏人贴》。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之花气薰人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