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剪轻琼作物华
作者:书剑无为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走在斯栗的山水田园之间,自然而然地想起这句词,沉醉在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交汇的意境里。
这是一个充满田园气息、极富画意诗情的地方。
晴朗的日子,斯栗的天空蓝得干净、透明,不染尘埃,偶尔,天际流云飘过,引人遐思。几处宁静的村庄,升腾的炊烟,绿油油的田野,一条条清澈的溪流,勾勒成一幅明亮的乡村风景画。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连绵群山中有阔如绿海的万亩林场,林间沟壑纵横,泉水叮咚,百鸟清唱,常有刺猪、野兔等动物奔跑。林场里有粗壮笔直的杉树,有耸入云天的苍松,还生长着无数的大、小杜鹃花以及兰花和许多珍贵的药用植物。杜鹃花开的时候,森林里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映衬着蓝天和白云深处的人家,显得宁静安然。
美丽的王官河日夜不停地流淌,接纳着沿途的溪流,奔向远方。澄澈的河水,映着形如弯月的石桥倩影,映着两岸的青山绿树,水波微漾,水中的一切便跟着动了起来,最后变成模模糊糊的一片。水中游鱼来往不绝,有的还从水里跳出来,漂亮的身子在水面上方来一个漂亮的“弧形”舞后,一下子又“扎”入水里去了。晴朗的午后,姑娘们来到河边浣洗衣裳,把洗净的衣物晾在沿河生长的灌木丛上,不一会儿,河岸边就成了花花绿绿的一片……
斯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彝、苗、汉等民族长期和谐共融。
有关它的得名,《毕节县地名录》有载:“斯栗”本是彝语,含义为“晚小米”,因产晚小米而得名。此地位于七星关城区东北部约4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层台、小吉场、燕子口、亮岩的交通要地。明代以前为彝族头目领地,明洪武时设堡以屯*卒,名“丝栗堡”。清《康熙邑志》分析县志地名,属“平定里八夷屯之一,名丝泥堡”,“雍正七年(公元年)割拔赤水河南八夷屯隶毕节县为平定里”,名“丝栗堡”。同治年间名斯栗堡,后又名斯栗铺,民国沿称,隶吉场乡辖。
这里四面环山,地貌复杂。据《土壤志》地貌分区为:斯栗属“砂页岩低中山谷地,出露的主要岩石有紫红色砂泥岩,紫色砂页岩和*色砂岩等”,冷砂梁子峙其西面最高海拔米,王官河斜贯其东而折东北,最低海拔米。王官河河流深切,谷地狭窄,两岸植被茂盛,土地肥沃。良好的土壤结构及温和湿润的气候,为斯栗农作物的丰产提供了重要条件。
这里盛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产出的无公害优质大米营养丰富、口感绵软香浓,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用当地无公害糯米酿制的彝家水花酒香醇可口,沁人心脾,保健养身。
斯栗有数百年的栽桑养蚕的历史,旧时几乎是“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现在仍种有余亩蚕桑,有余户人家养蚕。当地至今还仍保留着古老的蚕茧抽丝工艺,人们手工制作的丝绸和蚕丝被具有轻柔、细软、保暖、透气的特点,多次被省内外顾客订购。
斯栗自古有种茶叶和土烟(即叶子烟)的传统,用茶和烟叶招待客人,是勤劳朴实的斯栗人民待客的习俗。一直以来,斯栗人民信奉“过门是客”和“客来福至”的信条,因此来到斯栗农家,无论是新朋旧友,都会得到“座上宾”的礼遇。
斯栗曾是大明王朝的“屯堡”,经过数百年的悠悠岁月,人民的淳朴之风不减,善良之性留存;这里还曾留下土司们的足迹,经过时代的风云变幻,土司们的历史早已尘埃落定,但留下的末世奢华,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
斯栗曾有一座土司庄园,解放前曾是土司杨仿岩管理斯栗及周边一带的“庄口”,平时主要由其孙氏夫人坐镇管理。而杨仿岩的主要居住地是阿市,据说他在田坝、林口等地还有庄口,他常坐轿子或骑骡子到各个庄口查看。今天,斯栗还居住着他的后人,其孙氏夫人的坟墓也保存完好。
说起杨仿岩家在斯栗的土司庄园,当地还有很多人记得:那是一个占地0余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坐东向西,为较规则的长方形布局,呈阶梯状。正面是高5米长4米的朝门,朝门右侧是看门人住的地方,往内有两个完整的四合天井,称为前院和后院。前院建在比朝门位置高5尺的土地上,主要是下人居住;后院建在比前院高4尺的地方,是“官爷”、“官奶”(斯栗一带旧时称土司为“官家”,称杨仿岩为“官爷”,称其孙氏夫人为“官奶”)、小姐、少爷们的居室;前后院之间有一铺设方形青石板的大场坝,是人们玩耍活动的地方;后院临近场坝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大房子,左为客厅,右为学堂。每个院子的正房为八列七进(每进两间房),两厢为四列三进。后院后面是花园,种有桂花、紫薇等花树,花园两旁各有一座石碉。围绕庄园的是高约4米的围墙,全用大块青砖砌成,双层墙体,内部用石灰粉刷成白色,墙体上有许多打枪的枪口,可见当年守卫之森严。而前后院与围墙间还有空间,有“花天园子”、小石门等建筑。所有房屋一律装上格子状的雕花窗(当地称作“汉文格子花窗”),做工考究,极为精致。此外,还有直径约1米的10余根大柱子,柱下还有雕刻精美的石基。整个庄园为明清建筑风格,木制的楼房,灰瓦盖顶,显得古朴而美观。
据说,杨仿岩为了勉励后人学习,曾请塾师在自家围墙内侧的墙壁上题诗一首:
志气冲霄星斗寒,
围观容易读书难。
若要定国平天下,
大学中庸仔细观。
这首诗在解放后还在。
可惜的是,这个庄园在“破四旧”时期被毁,那些大柱子还被人买作棺木,与此同时被破坏的还有斯栗小摆老洼组的千年白果树。今天仅剩下一些青石板、石墙残垣和两株百年紫薇。
斯栗有着独特的人文风情。这里的民风淳朴,民俗丰富。每逢春节等节庆日,斯栗都会举行庆祝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年戏和元宵灯会。
年戏是斯栗的地方土戏,当地俗称“打醮”,是人们祈求年岁风调雨顺、谷物满仓、家人平安的一种习俗,一般从春节后初五、六开始唱戏,在十五过后二十之间才结束。
斯栗年戏起源何时尚待考证,当地人们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旧时,斯栗人民遭遇到洪灾、火灾、疾病、战乱等天灾人祸,那时因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便以为是得罪了上天,于是集体出钱出力请“道师”(对道行高深者的尊称)设坛祭祀、跳神,为民祈福禳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打醮”的习俗。
斯栗的年戏设有“文坛”和“武坛”。“文坛”负责念经焚香祈祷,“武坛”开锣唱大戏。“文坛”、“武坛”相隔稍远,以互不影响为佳。“文坛”设在当地德高望重的村民家中,一般比较冷清,只是一些老人在场;“武坛”设在露天宽敞的地方,舞台周围一般可容纳几百人观看,往往分场次演出,白天唱,夜晚也唱,观众男女老少皆有,少则百人观看,多则近千,场面热闹非凡。
斯栗一带唱戏的都是男人,女角由扮相较好的年轻男子担任,唱的内容多是民间传奇和历史故事,如《薛仁贵征东》《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道具有桌椅、锣鼓,自制的令旗、战袍、衣裙、披风及木制长枪、短刀等,唱腔粗犷豪放,气势动人。年戏开演后,演员在幕前念、唱、做、打,幕后有人按戏的要求敲锣击鼓、随声附和、接腔伴唱。
元宵灯会在元宵节当晚举行,在美丽的月亮山脚,斯栗各族儿女聚集在一起,共同度过一个浪漫的夜晚。
元宵灯会上有猜灯谜、唱歌、跳舞、书法、对对子、放焰火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歌舞有彝族的《撒麻歌》、苗族的《芦笙舞》等。
斯栗还常常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因而享有“文化体育运动之乡”的美誉。
斯栗就是这样一个人文厚重的地方。人文历史的浓郁气息,加上山水田园的自然之趣,让斯栗这颗“新星”崭露头角,并将在时代光辉的惠耀下,变得更加光华璀璨,美丽动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