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如
我有一物,文房用品,名曰方圈,又曰镇纸。乾隆御制,是太爷爷传家之宝,平生所爰,也是旧时读书人的象征。宝物长五寸,宽三寸,厚半分,铜质,矩形,角圆,陷心,花瓣样,形态如砚,手感温润,墨迹斑斑。背面平滑,光亮如镜。正面雕有鱼形眼状纹,四角莲花,刻工细致,线条优美,尤如上河图,实属罕见。传至于我已六十余载,堪称古董。睹物思人,看得出太爷爷是位读书人,也是位文墨之人。
很小时候大约是五六岁的样子,西屋大妈家堂屋的供桌上堆满了整齐的线装书,书间一字排开摆满了老祖宗的牌位,两边是大香炉,逢年过节,爷爷会带着一家人摆上酒菜对着牌位烧纸磕头,嘴里还念念有词说些什么,嘟哝一番,嘟哝什么也听不清楚,无非就是祷求保佑什么的吧。年三十摆的东西就更多了。有一年摆了一个整猪头,还有糕果鸡鱼之类的祭品,点上红蜡烛,插上松枝,枝头满花生白果等吉祥之物,大把的檀香,八仙桌摆得满满当当。中堂是国画松鹤延年,画面山水相依,古木参天,明月清风,鹤立溪上,婉如仙境。两边对联是“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字迹俊秀,一丝不苟,栩栩如生。书的册页都是黑黑暗喑的,纸质柔软很薄,有手抄的也有铅印的,具体书名记不得,只记得有一本叫《四书集注》,柳体字很漂亮,被我拿回家去,照胡芦画瓢,临摹了一阵子,书后来不知丢那了,也就忘了。记得当时爷爷说我小,家中的藏书根本不让我翻,说是宝贝,是他的爷爷留下来的,也就是我的太太爷爷,说我拿也看不懂,留着将来有用,还有砚台、笔筒、笔架、笔洗、毛笔、墨块之类的东西,望着这些东西,小辈们都觉得好玩,早就垂涎欲滴,介于爷爷的威严,谁也不敢动手,只可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一下子都没有了,一点也不懂,唯有太爷爷的御制方圈从末显失,被作为传家之宝相传下来。我九岁时爷爷也老了,老人家看我喜欢读书写字便传之于我,成了我的一宝。
相传,太爷爷的方圈还是他的太爷爷的太爷爷的宝物,是乾隆赏赐之物,来自皇家,薪火相传,几经沧桑,几多磨难,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如今先人早已过世,其宝物仍光亮如新,不失皇家风范,难得一见。
据说,太爷爷的太爷爷的太爷爷出生于书香世家,祖居江南苏湖地区,具体地址已无从考证。清末年间,因不堪时蔽,避难于此,也就是现在的沭阳周集后埝庄我的老家。那时这里是硕项湖区,东临大海,沃地千里,先人在这遍土地上严守祖训,插草为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书为伴,繁衍生息,过起了农耕生活,忙时种田,闲时读书,清白做人,书香依旧,是百里望族,怪不得爷爷把家里藏书当成了宝贝,把方圈作为宝贝的宝贝珍传之于我真是用心良苦,看得出爷爷也是一位读书人,爷爷之所以将宝物传之于我是希望我走读书之路成为读书人。我也深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
六十多年来,我在先人的影响下,在读书的人生路上从不敢有任何懈怠,读史书,读名著,读古今中外,教育儿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们大多学业有成,拥有各自的的工作岗位。
抚往今昔,触景生情。我从儿时到成年,从成年到古稀,太爷爷这一传世之宝一直激励我认真读书,我把它视为宝中之宝,把它作为先人的化身,人生的座右铭,精神的寄托,努力工作,潜心读书。读书促进了我的工作,工作促进了我的读书。上学时我把它珍藏于书包,工作后我把它带在身边,读书时作为书签,写作时作为源泉,休闲时作为把玩,边赏边玩,书桌上我把它放在的显眼位置,客人来访我把它炫耀一番,先人读书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而今,我家人人爱读书,读书已成家风。
.09.21
作者:徐锦如,男,古稀,江苏沭阳人,退休公务员。喜书法,爱写作,热衷于乡土文学。
编辑:彭稞